贉字的含义解析,贉字组词典故,贉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深刻的哲理。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贉”字作为其中一个较为冷僻的汉字,其结构独特,意义丰富,体现了汉字演变和使用的多样性。
“贉”字读音为 **dàn**,属于较不常用的汉字之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关于其五行属性,并未见明确典籍记载,但由于“贉”字从“貝”,而“貝”部通常与财物、交易相关,因此可以推测其五行可能偏向于金或土。当然,这种推测在实际起名应用中并非主要依据,更多的是结合其本义和引申义进行判断。
在名字学中,“贉”字并不常见用于人名,主要是因为其意义较为特定且不易理解。不过,如果从寓意角度出发,它代表了“预先付钱”或“预付款”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诚信、守约之意,寓意人在行事上具有前瞻性和责任感。同时,它也指书画卷首贴绫之处,带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气息。若用于艺术相关的命名,也可体现出一种典雅与古意。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记载,“贉”字位于〈酉集中〉【貝字部】,页码1212第17。其注音为【廣韻】【集韻】皆作徒感切,读音为“萏”;又一音为徒紺切,读作“醰”。其基本含义包括:一是买物先入直(即买东西预先付款);二是预入钱也;三是书籍或书画卷首贴绫的地方,称为“锦贉”。米芾在《書史》中曾描述隋唐时期的藏书:“皆金題錦贉”,并指出贉即卷首帖綾,有毬路锦贉、樓臺錦贉、樗蒲錦贉等类型,可见此字亦用于古典装帧术语之中。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贉”字最早出现在《玉篇》中,解释为“預入錢也”,即提前付款的意思。而在《广韵》《集韵》等音韵类典籍中,也对其发音进行了详细记录。虽然该字未见于《说文解字》,但从其构形来看,“贉”由“貝”加“冉”组成,“貝”表义与金钱有关,“冉”表声,整体构成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表示与金钱交易行为有关的意义。
由于“贉”字极为罕见,故在诗词歌赋中鲜少出现。目前未有确凿资料表明某位古代诗人曾在作品中使用此字。但在描述古代图书装帧或经济活动时,可能会间接提及该字所指代的实物或行为,例如收藏家谈及古籍装饰时常提到“金题锦贉”。
与“贉”字相关的成语非常稀少,几乎无直接以“贉”字组成的成语。这与其使用频率极低有关。不过,可以在一些古代文献或词典中找到与之相关的词汇,如“锦贉”、“金题锦贉”等,这些词语多用于形容珍贵书画或古籍装裱之美。
以下是与“贉”字相关的一些词语:
1. 贉价
2. 赊贉
3. 金题锦贉
4. 预贉
5. 卷贉
6. 古贉
7. 锦贉
8. 图书贉
9. 帖贉
10. 裱贉
11. 楮贉
12. 玉贉
13. 赝贉
14. 宝贉
15. 收贉
16. 书画贉
17. 赋贉
18. 商贉
19. 典贉
20. 惜贉
综上所述,“贉”字虽然在现代生活中很少使用,但其历史内涵深厚,既可用于古代经济行为的描述,也可用于书画艺术领域的专业术语。尽管它不常用于起名,但如果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名,也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深意。通过了解这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及其在古典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