嚪字的含义解析,嚪字组词典故,嚪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嚪”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于日常用语中,但在古代文献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嚪”的拼音为 **dàn**,笔画共11画,属于口部字,从字形结构上看并无明显的偏旁组合。其基本释义为“以利引诱”,即通过利益来诱导他人行事。
在《康熙字典》中对“嚪”有更详尽的解释:“《康熙字典》〈丑集上〉【口字部】頁213第31 【集韻】杜覽切。與啖同。詳前啖字註。又徒濫切。與啗同。詳前諂字註。”并引用了《史記·樂毅傳》中的句子:“令趙嚪秦以伐齊之利。”注解指出,“嚪”在此处意为“進說之意”,即劝说、引导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该字常用于描述一种策略性的语言行为或手段。
从五行角度分析,“嚪”字无明确五行属性记载,但因其与“口”相关,可间接关联五行属火(口属火),因此在起名时若考虑五行平衡,可结合孩子的八字命理进行搭配使用。
在姓名学中,“嚪”字较少被用于人名,因其含义偏向策略性较强,如用于取名则寓意聪明睿智、善于谋略。适合用于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商业、外交等领域有所建树的家庭选择。但因该字较为生僻,建议搭配常用字使用,以免造成书写与交流上的不便。
根据古典文献,“嚪”字源于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动作词,表示通过物质利益或言语劝诱的方式促使他人行动。其音韵方面,《集韵》中有两种读音来源:一为杜覽切(对应现代普通话的 dàn),与“啖”字相通;另一为徒濫切,与“啗”字相通。这两种发音方式皆体现了该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嚪”虽非诗词常见字,但曾出现在《史记》等重要史籍中,如前所述“令赵嚪秦以伐齐之利”一句,便形象地描绘出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外交博弈。这种“嚪”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在后世也被引申为“巧言令色”或“权谋之术”的象征。
至于与“嚪”相关的成语,目前尚未见正式收录于成语辞典中。这可能与其使用频率较低有关,但在一些地方俗语或方言中或许存在含有此字的表达方式。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查阅古籍或地方语言资料。
以下是“嚪”字的组词示例,尽管其单独使用较少,但仍可在特定语境中与其他字组成复合词:
1. 嚪诱
2. 嚪动
3. 嚪使
4. 嚪计
5. 嚪言
6. 嚪说
7. 嚪引
8. 嚪利
9. 嚪心
10. 嚪策
11. 嚪语
12. 嚪议
13. 嚪法
14. 嚪谋
15. 嚪情
16. 嚪事
17. 嚪道
18. 嚪风
19. 嚪术
20. 嚪诈
综上所述,“嚪”是一个具有策略性和引导意义的汉字,它不仅承载了古人智慧的语言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与政治运作。虽然今天已较少使用,但了解它的含义与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的谋略思想和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