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中华文化 / 南京展出180张民国发票 见证65年前商业格局

南京展出180张民国发票 见证65年前商业格局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中华文化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6 更新日期: 2014-07-17 10:50

南京展出180张民国发票 见证65年前商业格局



  易德轩讯  近日,以“发奉墨香”为主题的民国发票资料展在江苏南京美大纸行旧址开展,展览展出了180张民国时期南京各行各业的手写发票。这些发票,不仅反映出当时南京商业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税收等状况,还可以折射出当时通货膨胀、送礼开发票等社会现象。


  走进美大纸行旧址,玻璃橱窗内是一张张泛黄的老发票。时间是从民国三十五年到民国三十八年,即1946年到1949年之间。这些发票的收藏者王灏良告诉记者,那时候发票叫“发奉”,所有的“发奉”都是纯手写并盖上印章,贴上印花税票。


  “每张‘发奉’背后都有故事,而把这些发票放在一起看,则能看到更多东西。”王灏良说,比如,把100多张当时太平南路沿线商家的“发奉”摆在一起,可以基本还原出1946年到1949年间太平南路沿线的商业格局。原来的太平南路基本上是从现在的健康路到中山东路,这条街上有中华书局等几百家商户,集中了饮食、文化、仪器、设备、仪表等。从这些民国发票可以看出,当时,太平南路沿线非常繁华。


  记者发现,从这些发票的数额来看,当时的通货膨胀程度十分惊人,例如,修个自行车轮胎要5万法币,买个箩筐要16万法币。南京鹤林鲜果庄在开发票时,清楚标明“大蜜橘十斤,64万元”,付款方是“新安公司”,连用途“送礼”也写在了上面。此外,从这些发票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纳税轨迹,比如,有好几张发票的背后全贴满了税单,这说明,当时税赋已经很重,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3年前开始,王灏良就开始搜集这些民国发票,谈及原因,他说,这些发票,不仅能见证南京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仔细看这些发票,上面大多有‘宝号’‘台照’这些我们早已不用的词语。如果是某个单位来购买东西,那么就会在对方单位名称下面加个‘宝号’,以示尊重。有时还要加个‘台照’,这是对签名盖章的一种尊称。”王灏良说。


  有专家表示,民国发票上的盖章其实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印信文化”,每张发票都要手写,考验开发票者的书法水平,并且充满了人与人的尊重,这是当下机打发票所无法替代的。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