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中华文化 / 白露时节的物候与习俗

白露时节的物候与习俗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中华文化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7 更新日期: 2015-09-08 17:25

白露时节的物候与习俗

易德轩讯 九月八日为“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杂诗

魏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汉代谶纬著作《孝经纬》中说:“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为霜

唐•颜粲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

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

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诗经•国风》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此诗句广为流传,人们把白露称为轻霜,这其实不对,因为白露不是霜。霜是水汽直接凝华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着霜物体或附近空气温度必在0℃或以下;露水则是水汽遇冷后产生的凝结现象,附着露滴的植物茎叶温度尽管比较低,但必在0℃以上。也就是说,霜是冰晶,露是水珠。

白露

唐•鲍溶

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

已低疏萤焰,稍减哀蝉力。

迎社促燕心,助风劳雁翼。

一悲纨扇情,再想清浅忆。

高高拜月归,轧轧挑灯织。

盈盈玉盘泪,何处无消息。

节令至白露,正当仲秋,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有的花颜色较春天更艳;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必须注意的是“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说的是白天夜里温差大,所以“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是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赤脯易着凉。

俗话说“白露点秋霜”,是指植物在经受两三次露水冷凉刺激以后,逐渐停止生长发育,就像遭遇轻霜一样,所以人们说“三场白露一场霜”。此时,对气候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大雁等,已经准备向南飞迁,“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好像在给人传信——天气冷了,备好寒衣,赶紧收割庄稼吧。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不过,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钱诚和中国气象局任国玉、周雅清等人通过对二十四节气起源地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城、乡气温对比分析研究之后发现,由于城镇化等因素影响,1961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白露节气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

白露为霜

唐•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相较于“两至”“两分”,白露节气在民间的地位并不高,但白露风俗习惯却也丰富多彩。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浙江温州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十样白”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其他地区还有吃番薯、饮白露茶、喝白露酒等习俗。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举行祭禹王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