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博览 / 《容斋随笔》卷十·古彝器

《容斋随笔》卷十·古彝器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国学博览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30 更新日期: 2025-09-01 06:52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间历经近四十年。《容斋随笔》是作者宋朝洪迈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卷十·古彝器
  
  古彝器
  
  【原文】
  
  三代彝器,其存至今者,人皆宝为奇玩。然自春秋以来,固重之矣。经传所记,取郜大鼎于宋,鲁以吴寿梦之鼎贿荀偃,晋赐子产莒之二方鼎,齐赂晋以纪飌,玉磬,徐赂齐以甲父之鼎,郑赂晋以襄钟,卫欲以文之舒鼎、定之鞶鉴纳鲁候,乐毅为燕破齐,祭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是已。
  


  【译文】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留存到现在的,人们都珍视它并作为奇异古玩。然而自《 春秋》 以来,本来就很重视它们了。根据文献记载,把邹国的大鼎取到宋国,鲁国用吴国的寿梦鼎送给荀偃,晋国赏赐给子产莒国的两个方鼎,齐国用纪飌,玉磬馈赠给晋国,徐国把甲父鼎赠给齐国,郑国把襄钟送子晋国,卫国想用文氏的舒鼎、定氏的盘鉴进纳给鲁侯,乐毅替燕国打致齐国,把祭祀的青铜器安设在宁台,奏乐协律用的青铜器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原来是鼎器运回到磨室宫中,这些都是证据。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着名文学家。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