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序
说例
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第二论周易大义之认识
第三论古易之类别
第四论周易谁作
第五论重卦
第六论十翼谁作
第七论十翼篇名
第八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第九论传易之人
第十论消息卦之古
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
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上经
卷一乾
卷二坤、屯、蒙、需、讼
卷三师、比、小畜、履
卷四泰、否
卷五同人、大有、谦、豫
卷六随、蛊、临、观、噬嗑、贲
卷七剥、复、无妄、大畜
卷八颐、大过、坎、离
下经
卷九咸、恒
卷十遁、大壮、晋、明夷
卷十一家人、睽、蹇、解
卷十二损、益
卷十三夬、姤、萃、升、困、井
卷十四革、鼎、震、艮
卷十五渐、归妹、丰、旅
卷十八巽、兑、涣、节
卷十七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卷十八系辞上传
卷十九系辞下传
卷二十说卦、序卦、杂卦
附录
左传国语易象释
滋溪老人传
周易尚氏学序言
于省吾
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易?系辞》称庖牺氏(即伏义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近年来的学者们,都说八卦与伏义氏完全无涉,这就未免「数典忘祖」,截断了易卦的来源。(详拙著《伏羲氏与八卦的关系》)原始宗教的八索之占,到了阶级社会的西周就发展为八卦;到了战国时人所作的《易传》,又以卦爻辞为基础,进一步作哲学理论的推阐。《易?系辞传》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矛盾交互的过程中,诚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总的说来,还脱离不了否泰、剥复和消息盈虚之说。例如《蛊?彖传》所说的「终则有始」,《系辞传》所说的「原始反终」,仍然是循环论者的论调。
左昭二年传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称《易》为《易象》,足征《易》之为书是以象为主的。《易?系辞传》也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为辞由象生,故《易》无象外之辞。《周易》的每一卦辞和每一爻辞,往往在几句话里有几种不同的内容,假若不依象以释辞,则奇奇怪怪,迷离惝恍,既不知其辞之所本,更不知其义之所由生。但是,《说卦传》所叙的象颇为简略,远远概括不了易卦中各种各样的象。于是主汉易以说象者,对于不解之象,则以「卦变」、「爻变」为释,故尚先生叙清儒解《易》说:「……而以汉人为依归是矣。乃于汉人之曲说,亦靡不依据以为护符。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变以成其象,奉虞氏为不刊法则,而易学遂故步自封矣。」(见《焦氏易诂凡例》)
魏晋以前之说《易》者都主象,自王辅嗣扫象不谈,专以承乘比应为解,历唐至宋,便极盛一时。尚先生说:「王辅嗣深知其谬,而不能求得其象,乃倡为得意忘象之说,以掩其短,此端一开,程伊川遂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本未颠倒。」(见《焦氏易诂凡例》)这是说程氏不能依象数以解卦爻辞,全凭主观臆想以为之说,反而说象数在臆想之中,这样倒末为本,是极其荒谬的。
先生钻研《焦氏易林》十余年,着《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参考各家诂训,反复推勘,积疑生悟,因而在《易林》中发现了久已失传而与《周易》有关的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验之于《左传》、《国语》的占象而合,验之于《逸周书?时训》的准象而合,验之于《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先生以《易林》逸象与《周易》交融互证,分条加以阐发,着《焦氏易诂》十一卷。今就此书节录三条于下:
一、干日:《易林》「干之泰云,白日皎皎,泰下干,干为日,互震为白,故曰皎皎。又泰之恒云,踰日历月,恒互兑为月,干为日,故曰踰日历月,是《易林》显以干为日也。后思易干九三云,君子终日干干,干为日,三居卦末,故日终日。大畜九三云,日闲舆卫,日亦指干。」(卷一)
二、兑月:「《易林》复之临云,月出平地,坤为地,兑为月,在下故曰平地。又晋之小过云,月出阜东,小过民为阜,互兑为月,震为东,故月出阜东。……后思易小畜之月几望,中孚、归妹之月几望,恒彖之日月得天久照,盖皆以兑为月,故《易林》用之,邵子亦用之也。」(卷一)
三、坤水:《易林》「干之观云,江河淮海,天之奥府。按观下重坤,故曰江河淮海,又坤之升云,凭河登山,升上坤,坤水,故曰凭河。又讼之泰,弱水之西,坤水、坤柔,故曰弱水。」(卷一)「凡易言利往、利涉者,义无不通。特坤水象至东汉失传,必以坎为大川,遂尔歧误,而解益之大川尤扞格难通。」(卷五「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按「川」字原本误作「利」)
以上所引三条,用《易林》干日、兑月、坤水之象,与《周易》相证发,六通四辟,若合符契。学者只知离为日,坎为月为水,则多与卦象不相应。先生以《焦氏易诂》为基础(读本书者,须参阅《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左传国语易象释》三书),对于历来的易象和易解,广搜博采,评判其得失,取长舍短;同时,又结合其师吴挚甫《易说》的「阳遇阴则通、遇阳则阻」的原理(见本书「说例」)而加以发展,谓「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见《易诂》「同人、利涉大川解」),着《周易尚氏学》二十卷。于是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可谓发幽阐微,集象学之大成。《焦氏易林注》仵墉叙引王晋卿说:「此书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又引陈散原说:「读尚氏《焦氏易诂》,叹为千古绝作。以今世竟有此人着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之当有愧色。」
以上所述,主要是说明先生对易象的卓越发明。但是,本书也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例如:
一、关《周易》作者的问题,先生对于书卦者以及卦爻辞、《易传》的作者,多因袭旧说。在本书「总论」中「第三论古易之类别」说:「伏义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后人谓黄帝始造字,伏义祇画卦无文字者,谬也」;「第四论周易谁作」说:「……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第六论十翼谁作」说:「……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像以上各种肯定的说法,都脱离不了旧有圈套。先生对于近年来学者们的若干新说,一概置之不理。纵然他们对于旧解有着一笔抹杀的过分主张,未可尽信,可是,伏羲氏既画卦又重卦,以及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等传统说法,毕竟是靠不住的。
二、震象为丘《说文》谓「四方高中央下为丘」,《淮南子?坠形》的「和丘」,高注谓「四方而高曰丘」。按震作◇,象四方高中央下之形。丘字卜辞作◇,金文作◇,以卦画有横无竖验之,则古文字的丘字正与震象相符洽。《易林》革之颐说:「尼父孔丘」;(尚先生谓反震为孔),颐下震为丘,故曰「尼父孔丘」;又屯之噬嗑说:「营邱(同丘)是适」,噬嗑下震为丘(尚先生谓「震往故日适」),故曰「营邱是适」。这都是《易林》以震为丘之证。以震为丘,于《周易》中之言丘者无一不合。贲卦作◇,六五:「贲于丘园」,丘园指「上互」为震言之;颐卦作◇,六二:「拂经于丘」,丘指内卦为震言之;涣卦作◇,六四:「涣有丘」,丘指涣「下互」为震言之。丘与◆古通用。古人多居丘。《说文》谓「◆、大丘也」,又谓「四邑为丘,丘谓之◆」。升卦作◇,九三:「升◆邑」,马注谓「◆、丘也」。丘邑指「上互」为震言之。总之,《周易》中言丘者三见,言◆者一见,都取象于震。而先生有的谓艮为山以当丘,有的训丘为空,又以巽为◆,既不能一以贯之,又均背于易象。此外,鼎卦作◇,《干凿度》谓「鼎象以器」。毛奇龄《仲氏易》说:「鼎有足有腹有耳有铉,而卦文俱象之。下画偶似足,二三四画奇皆中实,似腹,五画偶似耳,上画奇似铉。」按毛解甚确,而先生于本书从端木国瑚之说,谓「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舍鼎形之实象而信伏象,未免疏失。
三、训诂和史实《说卦传》以坎为月,先生据《易林》逸象以兑为月,用以解易,无一不通。但是,为什么以兑为月,则未加说明。按《说文》:「月、阙也」,《释名?释天》:「月、阙也,满则阙也」,是月、阙迭韵,以音为训。再就形言之,古文字月作◇或◇,正像月阙形。兑上偶画中阙,故以兑为月(其它卦象,与文字形或音有关系者,在此不加详论)。小过六二:「过其祖,遇其妣」,先生误从《尔雅?释亲》「母曰妣」以为之解。按妣为祖母,《诗?斯干》的「似续妣祖」,《丰年》的「烝畀祖妣」,均以祖与妣对称。《周礼?大司乐》「以享先妣」与「以享先祖」,相偶为文。卜辞和金文均称祖母为妣,从无以妣为母者。以妣为母,始见于战国末期的典籍,与易辞不符。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续训苞桑为丛桑,甚是。不言系于桑而言系于丛桑,自系就巩固为言。而先生谓「桑而丛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未能允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约为勺的借字,即酌酒之斗。《考工记》郑注谓「勺、故书或作约」,是其证。《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是古奠祭于牖下之证。「纳勺自牖」,是说祭时自牖纳勺于樽以挹酒。而先生引《周礼?司约》的「治神之约」以为之解,乖于本义。《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康侯即《书?康诰》的康叔封,金文作「康侯丰」。而先生误谓「康侯略如大侯,为诸侯之美称」。益六四:「利用为依迁国」,依应读作殷,即《书序》所说的「成周既成,迁殷顽民」。而先生误据《说文》训依为倚。升六四:「王用享于歧山」,先生谓「纣
能囚文王,何不可到岐山」。其实,纣何曾到过岐山?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先生谓「帝乙、汤也」。其实,帝乙谓纣父,太乙何曾有帝乙之称?
总起来说,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对《焦氏易林》的多年钻研,在极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用归纳方法,分析和总结了各种逸象的应用规律,进一步以之诠释《周易》,基本上都是吻合无间的。因此,《左传》、《国语》、《易林》和《易卦》的用象,才由前此的对立得到统一。由于《周易》无象外之辞。而先生的绝大发明则在乎象,解决了旧所不解的不可胜数的易象问题,可以说,先生对易象的贡献是空前的。但是,也无可讳言,先生对《周易》的作者,只沿袭传统旧说;并且,对某些卦象,以及文字、声韵、训诂和史实方面,仍有许多可议之处。不过,前者的若干发明是主要的,后者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是次要的。由于是非得失系客观存在,不以个人爱憎为转移,有关本书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与其使读者劳神笔墨,一一加以指责,不如先事择要说明之为愈。因此,本文不敢阿其所好,为先生回短护非,遂不自量地举出一些事例,评论其得失(当然限于篇幅,很不全面)。庶几瑕不掩瑜,晶光赫露,而先生的苦心孤诣和一系列的发明,也可以信今而传后了。
一九六三年四月于长春
(注:文中有些卦画或符号无法打出,以◇代替。另文中◆是古字,其字是”虎”字截去下半的”儿”而代之以”丘”)
周易尚氏学自序
易理至明也。而说者多误。说何以误。厥有二因。一因易理之失传。太史公曰。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艮传云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谓阳应阳阴应阴为敌也。中孚六三云得敌。同人九三曰敌刚。谓阴比阴阳比阳为敌也。阴遇阴。阳遇阳。既为敌而不相与。则不能为朋友为类明矣。咸传曰二气感应以相与。恒曰刚柔皆应。夫阴阳相与相应。则必相求而为朋友为类明矣。复曰朋来无咎。谓阳来也。阴以阳为朋也。损曰一人行则得其友。谓阳行至上而据二阴也。阳以阴为友也。颐六二曰行失类也。谓阴不遇阳也。至明白也。乃说者于坤上六。谓阴阳相战争。相伤而出血矣。于文言谓阴阳相忌相疑矣。以阳遇阳为朋。阴遇阴为友为类矣。同性相敌。异性相感之理一失。于是初四二五三上阳应阳阴应阴者谓之失应。人尚知之。至于阳比阳阴比阴。如夬垢之三四。如颐之六二。说者则茫然。于是全部易。如征凶。往吝。往不胜。壮于趾。其行次且。及慎所之等辞。全不知其故矣。又如阳遇重阴。阴遇重阳而当位者。所谓往吉。征吉。利涉。利往。上合志也。此其义宋蔡渊曾创言之。而未大行。于是全部易爻象若是者。自汉迄清。说者亦莫明其故。而用爻变矣。又如阳爻,下乘重阴者亦多吉。与前临重阴同也。蹇九三日内喜之也。说甚明也。乃亦失传。于是颐上九之利涉。蒙上九渐九三之利御寇。皆不知所谓矣。有此一因。于是易解之误者。十而四五。其次则象学失传。说卦乃自古相传之卦象。祗说其纲领。以为万象之引伸。并示其推广之义。如干为马。坤震坎亦可为马。干为龙。震亦可为龙。巽为木。艮坎亦可为木。非谓甲卦象此物。乙卦即不许再象也。视其义何如耳。至文王时。又历数千年。其所演易象。必益广益精。故周易所用象。往往与说卦不同。说卦以坎为月。经则多以兑为月。月生西。坎兑皆位西也。说卦以离为龟。经则以艮为龟。离为龟。取其外坚。艮亦外坚也。此推而益广也。且有与说卦相反者。说卦以兑为少女。以艮为少男。而经则以兑为老妇,以艮为祖为丈夫。说卦以震为长男。巽为长女。经则以震为小子。巽为少女(女妻即少女)。盖以甲乙言。先生者长。后生者少。而以一人言。则初生者少。行至上而老也。此演而益精也。自东汉迄清。于此等义例。都未能明。见经所用象。为说卦所无。则用卦变爻变或爻辰以求之。谬法流传。二千年如一日。加此一因。于是易解之误者。十而七八矣。以二千年相承之易说。今忽谓其误。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皆非。毋乃骇众。然而易象固在也。易理固存也。本易理以诂易辞。如磁铁之吸引。由易辞以准易象。如规凿之相投。固不诬也。以为之者少。旁无师友之助。以违之者众。更无声气之同。然而我见固如斯也。我说无一创也。以我之说。仍以周易所言之理。推而正说者之误。俾卦爻辞复其本有之易理也。其先儒旧说。与易理合者。如许慎荀爽九家之诂龙战。如子夏传荀爽之诂得敌,靡不因也,其与易理盩者。虽千百人皆如此言。而必反之。如虞翻以阳遇阳为朋。阴遇阴为类等是也。至于卦象之误者。非我能创造新象。仍周易原有之象。说者失之。今证以左传国语。周公时训与卦气图。证以焦氏易林郭璞洞林。回环互证而得其象也。及其既得而求其本。仍在周易。如坤之为水为鱼。震之为輹等象是也。然而我之说不敢必谓其是也。更不敢自匿其非也。故名曰周易尚氏学。以质世之治易者。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倘学易之君子。见是编而扬搉其是非。纠正其疏漏。则日夜所祈祷者也。
—乾坤二卦为六十四卦之根本。其六爻爻辞。祇以明上下。别贵贱。及卦运之兴衰。初终之时位。树六十四卦之准则。至于有无应与当位不当位之恒例。皆未之及。而六爻之后。复赘以用九用六数语。皆所以明筮例。及用九用六之故。学者须于此先知之。ARTX.CN
—易辞本为占辞。故其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惟其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故能随所感而曲中肆应不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此易理也。易理与义理不同。例如程传说黄裳元吉。云五尊位。臣居之则羿莽。女居之则女娲武氏。故圣人着为大戒。陈义可谓正大矣。而于易理则大背,以易辞并无着戒之意也。此编只明易理。至其用则任人感触之。
—卦名皆因卦象而生。卦名不解。因之卦爻辞亦不解。如睽为反目。谓两目不相听。故一目见为此。一目见为彼。三上爻辞是也。此义不知。遂多误解。又如节为符节。合以取信。说文所谓竹约也。乃说者概释为樽节制节。卦义既误。故卦爻辞甘苦之义均不知。六十四卦如此者甚多。兹编所释。先及诸卦得名之义。其名有沿革者。亦并考其异同。如睽归藏作瞿。夬归藏作规等是也。
—说易之书。莫古于左传国语。其所取象。当然无讹。乃清儒信汉儒。而遗左国。坎变巽。左氏曰。夫从风。以坎为夫也。曰震车也。曰车有震武。以震为车为武也。震变离。曰车说其輹。以震为輹也。尤要者。明夷之谦。即离变艮。左氏曰当鸟。是以艮为鸟也。鸟黔喙也。于是小过飞鸟之象有着。乃后人于此象均不识。依汉儒以震为夫。以干为武。夫易师莫先于左氏。其可信较汉儒为何如。故兹编所取象。除以易证易外。首本之左传国语。以明此最古最确之易象。
—时训为逸周书之专篇。书云周公所作。其气候皆以卦象为准。故卦气图与时训不能相离。其所准易象。与易经所关最巨。如于屯曰雁北乡。以屯上互艮为雁。于巽曰鸿雁来。亦以巽为鸿雁。而渐之六鸿象得解。以艮为蛤为蜃。艮外坚故与离同象。而易之贝象龟象得解。以兑为斧。以艮为巢为鹰。皆赖以解。易而用覆象半象尤精。如于复曰麋角解。震为鹿。艮为角。角覆在地。故日解。于鼎下曰半夏生。离为夏。巽为艹。初二半离。故曰半夏。而昔儒无知者。(除易林外)兹编所取象。除左国外。多以时训为本。
—焦氏易林。后儒皆知其言易象。然以象学失传之故。莫有通其义者。如以坤为水。以兑为月。以艮为火。以巽为少妻。以兑为老妇。以正反兑正反震为争讼。(争讼即有言)为说卦所无。而皆为经中所有。说者因误解经。而失其象。故于易林亦不能解。愚求之多年。亦无所入。后读蒙之节云。三夫共妻。莫适为雌。子无名氏。翁不可知。因节中爻震艮。上坎三男俱备。故曰三夫。祇下兑为女象。故曰三夫共妻。震为子。艮为名为翁。上坎为隐伏。故曰无。曰不可知。字字皆从易象生。由此以推。凡林词皆豁然而解。故兹编取象。除左传国语卦气图外。多本易林。
—易中古文甚多。如场作易。趑趄作次且。趾作止。佚作失等。不可胜数。先儒除晁说之外。知为古文者甚少。于是竟读易为难易。失为得失。兹编非好异。凡易之古文。必仍其旧例。如需于血。即需于洫是也。
—古书多音同通用。而易尤甚。如盘。作盘。作盘。作般。邅如。作驙如。甲坼。作甲宅。冶容。作野容。刑剭。作形渥。作刑屋。经纶。作经论。作经伦。羸。作虆。作累。作缧。作累之类。皆音同通借。无是非之可言。而世儒必以习见者为非。罕见者为是。似未观其通。兹编反是。
—易用覆象。如大过九五之枯杨。用覆巽。丰上六用覆艮。重门击柝。以豫上震为覆艮。荀爽及虞翻皆知之。而不能推行。于是困之有言不信。蒙之再三渎。用覆象者。遂永不得解。岂知左氏明夷之谦曰。于人为言。败言为谗。谦上震。震为言。下艮震覆。故曰败言。言相反故曰谗。易林本之。凡正反震正反兑相背者。不曰争讼。即曰有言。于是困震之有言皆得解。此似我创言之。然仍左氏及易林所已言。我拾其说以证易耳。仍非我说也。
—卦有卦情。中孚之鹤呜子和。以中爻正反震相对也。故下之震鹤一鸣。三至五即如声而反。故曰子和。(旧解不知子指反震皆自鸣自和)又如兑。朋友讲习。以初至五。正覆兑相对。若对语然。故曰讲习。早商兑。夬四之闻言不信。兑为耳。故曰闻。兑为言。干亦为言。乃兑言向外。与干言相背。故曰不信。此似我创解。然左传归妹之睽。曰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兑为西。震为邻。故曰西邻。而震为言。震言外向。与兑言相背。故曰责言。与夬之闻言不信义同也。仍非我说也。
—同此一爻。而爻辞吉凶不同。如颐六五曰。居贞吉。下又曰不可涉大川。家人九三曰。嗃嗃悔厉吉。下又曰妇子嘻嘻终吝。先儒无详其故者。岂知爻有上下。由此爻上取。而象吉者。下取或凶。下取而象吉者。上取或凶。如渐九三妇孕不育凶。下又曰利御寇是也。易词如此者不可枚举。此三爻特其例耳。治易者如明此例。则事半功倍。
—易辞与他经不同。他经上下文多相属。易则不然。因易辞皆由象生。观某爻而得甲象。又观某爻而得乙象。故易辞各有所指。上下句义不必相联。如损彖曰利有攸往。指上九也。下又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震为簋。坤数二。故曰二簋。则指上下互卦也。又如困贞大人吉。以二五皆阳也。有言不信。以三至上正反兑相背也。旧解无知者。故于上下旬。常强为联属。致杈枒不合。兹编遇此。先指明易辞之说何爻何象。至其意义之不相属者。亦必指明。此自为一义。
—卦爻辞往往相反。如履彖曰不咥人。爻曰咥人凶。无妄彖曰不利有攸往。爻曰往吉。是也。又大象每相反以见义。如同人曰辨物。无妄曰时育万物。是也。先儒无知其故者。岂知卦有卦义。爻有爻义。象有象义。绝不同也。
—汉儒以象数解易。与春秋士大夫合。最为正轨。乃郑玄于象之不知者。则用爻辰。取象于星宿。虞翻则用爻变。使变出某卦。以当其象。若此者亦不敢从也。
—易义有绝不能解者。先儒虽强说之。实皆无当。如同人九四之吉。自象传不能详其故。小畜九二同。易义如此者多有。兹编遇之。必详言其难解之故。偶有揣测。亦不敢自信也。
—吴挚父先生易说。于大畜云。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故初二皆不进。而三利往。于节云。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此实全易之精髓。为二千年所未发。愚于易理粗有所入。实以此数语为之阶。故特揭出。以尊师说。
—眼前事物。皆为易理。俯取即是。例如雄鸡与雄鸡见则死斗。驴马尤甚。若有宿仇者。是何也。阳遇阳也。大畜初九曰。有厉利已。厉危已止也。初有应。但为二三所隔。遇敌故曰有厉。止而不动。则灾免矣。象曰不犯灾。正释厉义也。乃旧解谓厉指四爻。厉若在四。尚何贵此应与乎。不识灾即厉。命二变成坎。以取灾象。岂知大壮初九。壮于趾征凶。夬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壮伤也。其故皆在阳遇阳。伤之与灾。有何别乎。故夫目前易理。望之似浅。推之实深。昧厥目前。易虽一再言之。总不能知。
周易尚氏学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吴先生日。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至于周字。郑康成注周礼三易。于连山归藏。皆详释其义。于周易则缺而不释。然康成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干为首。干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孔颖达则据世谱等书。谓连山为神农。归藏为黄帝。连山归藏既皆是代号。周易亦然。谓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
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干为首。干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何言之。连山归藏皆因卦首之艮坤而得名。显而易见。二帝之所以有此兼号者。亦犹神农创建农功。即以神农为号耳。且连山归藏。先儒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非以连山归藏标代号。如为代号。胡能又谓为夏商。孔氏之观察误也。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扬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睟廓为中。减沉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而于三易终西北始西北之义。尤推阐无遗。西北者戍亥。干凿度以戍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干而终。复自干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戍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戍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戍亥。归藏以为首。后天干居戍亥。周易以为首。明乎此。而周字之解诂。不待烦言矣。
第四论周易谁作
左传韩宣子适鲁。观易象与鲁春秋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公之德。由鲁春秋知之。周之所以王。则由易象知之。盖文王演易。其忧勤惕厉之精神。备见于易辞。故一观易辞。(凡易辞皆易象)即知文王之所以王。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孔氏以文王演易。后太史公扬子云之属。亦以文王演易于羑里。既曰演易。则卦爻辞皆文王所作。自西汉以前。无异议也。祇京氏积算法云。西伯父子。推爻考象。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夫以五星二十八宿及二十四气入卦。乃占筮之事。京举此以明其术之所本。正言周公作卦气图与时训也。非谓周公作易。至东汉王充马融陆绩之俦。忽谓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孔颖达朱子等皆信之。而究其根据。则记载皆无。孔颖达以升六四言王。明夷六五言箕子。既济九五言西邻受福。及韩宣子见易象。知周公之德为解。岂知升六四言王以震为王。震为陵。形两歧。故曰王用亨于歧山。岐歧通也。即使有所指。亦指殷王。文王终身服事殷。故盼王来享。情见乎辞。今谓不合自称为王。以文王追谥为说。故疑为周公。其谬一也。至明夷六五之箕子。与彖传之箕子。绝对不同。彖传之箕子。纣臣也。六五之箕子。则赵宾读为荄兹。刘向荀爽读为荄滋。王弼读为其兹。蜀才读为其子。而焦氏易林则读为孩子。孩子指纣。与论衡读微子之刻子为孩子同也。(古亥音皆音喜。皆与箕音通)且以六五之君位。而使纣臣居之可乎。马融知其不可。以箕子演畴。有帝王之德为解。然何以解于箕子之明夷。彖传谓箕子晦其明。今谓箕子明夷。则竟不明矣。其谬二也。至既济九五之东邻西邻。原以离坎为东西。以离为牛。以互震为祭。纯是观象系辞。乃汉人忽有东邻指纣。西邻自谓之曲说。在文王固不合。在周公尤不合。周公时何来纣与为邻。且语意之肤浅。圣人有若是者乎。其谬三也。至韩宣子观易象之语。解已见前。且杜注云。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谓文王制易象。周公制春秋。解甚分明。今忽因吾乃知周公之德一语。(述孔旧说)谓周公遭流言。亦得为忧患。必亦演易。尤为虚妄不实。其谬四矣。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西溪易说云。文王囚中演易。周公未必生。即生亦子云家之童鸟也。岂能演易。驳孔说至详。)
第五论重卦
孔颖达云。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以为文王重卦。今以诸文验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非伏羲不足以当之。故干凿度云。垂皇策者羲。明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既用蓍。即伏羲巳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为得其实。按孔说是也。郑以为神农重卦者。盖以周礼太卜。有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郑彼注云。别即重卦。而世谱等书。谓神农兼号连山。故郑谓其始重卦。惟杜子春谓连山为宓戏易。贾公彦云。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若然。宓戏画卦。即重为六十四卦。愈无疑也。
荟萃夫子之说者。夫子之说。如彖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言云行雨施。文言亦言之。而上下系辞意重复者尤多。盖皆夫子所说。前后不一时。而记录者亦未必为一人。故辞重意复如是。而非夫子自为也。盖周易得夫子之十翼。门户始开。而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疑杂卦或夫子自为之。其叙次卦位。上经先一阳卦。次二阳三阳次四阳。而损益则次于上经之第十卦。否泰则次于下经之第十卦。其位次与经同。其义盖与经大异。此等改作。七十子不敢也。惜其大义失传久。无有能说者。)
第七论十翼篇名
十翼篇名。史汉皆未详说。依杨子云所拟。则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五篇。而玄攡。玄莹。玄掜。玄图。玄告。皆拟系辞。似系辞原为五篇。足成十翼之数。而孔颖达谓经有上下。则以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后儒又各有分配。然无关宏旨。故略而不详。
第八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彖象原各自为篇。而今本皆附于经文之下。后儒谓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彖象连经。始于费直。此无稽之言。史但言直以十翼说易耳。安见其以彖象连经。不合一。史言费直无章句。以彖象连经。是有章句也。不合二。刘向校诸家易。独费直与中古文合。设以彖象连经。向早言之矣。尚能与中古文合乎。不合三也。考三国志高贵乡公传云。彖象本不连经。今郑玄注连经何也。是以彖象附于经文下者。实始于康成也。
第九论传易之人
汉书儒林传云。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汉兴。因何授雒阳周王孙。梁人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梁丘贺孟喜。由是得孔氏嫡传者。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学。三家中以孟喜能兼明阴阳。毕田生之业。孟喜授焦延寿。延寿授京房。由是又有京氏之学。此外有高相。专明阴阳灾变。自言出于丁将军。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其传授不明。此西汉传易之大略也。
第十论消息卦之古
亦曰月卦。曰候卦。曰十二辟卦。为全易之本根。大玄之纲领。清儒毛西河等。动以月卦属之汉人。此大误也。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干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是月卦已见于二易。故坤彖及上六交辞。非用月卦不能解。明以坤居亥也。左传得复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以复居子。尤为显著。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巳。
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
八卦圆布四方。各有其位。而先后不同。盖易之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先天方位。干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静而无为。惟阴阳相对必相交。坤南交干。则南方成离。干北交坤。则北方成坎。先天方位。遂变为后天。由静而动矣。周易所用者是也。然周易虽用后天。后天实由先天禅代而来。不能相离。故说卦首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演先天卦位之义。再明指后天。诚以经中如坤卦蹇卦。以坤为西南。从后天位。而既济九五。则以离为东。坎为西。从先天位。说卦不得不兼释也。及后天方位。以说卦明指人知之。先天方位。至魏晋而失传。以余所考得。西汉焦延寿。于先天方位无不知。易林皆用之。(详焦氏易诂)九家注同人曰。干舍于离。同日而居。夫曰干舍于离。是以干居南也。后荀爽亦曰干舍于离。相与同居。夫曰干与离同居。是亦以干居南。荀爽又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干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是不惟以干居南。并以坤居北。又注家人云。离巽之中有乾坤。是以离与干同位。巽与坤同位。故曰离巽之中有乾坤。又郑玄注月令。季夏。国多风欬。云辰之气乘之也。未属巽辰。又在冀位。按季夏为未月。巽初主丑未。故未属巽辰。又在巽位者。言未在西南。巽亦在西南。故云未在巽位。孔氏不知先天卦位。故此句不能释。是先天方位。在两汉皆未失传。至魏管辂。谓干必宜在南生。以干位西北为不合。而疑圣人矣。则以先天位已失传。辂但见其尾。不见其首也。历魏晋迄唐。无有知者。至宋邵子揭出。易本始大明。而黄梨洲毛西河等。以邵氏所传。本于道士。肆力掊击。若非是不足以卫道者。而耳食者流。不加详察。懵然从之。成为风气。实左传闵二年。大有之干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所者位也。复者复其位也。离变干。干为父。故同复于父。干为君。干之所在南。离亦在南。故人之敬离位。如干位也。又成十六年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夫干为王为首。凡学易者皆知之。阳气自北射南。故离目受咎。干亦在南。故干首亦受咎而被射也。杜注但知离在南。故能释目象。不知干南。故王象元象不能释也。又万裕澐云。左传如山岳则配天。风行而着于土。川壅为泽。震之离亦离之震。是艮与干同位西北。巽与坤同位西南。坎兑同位西。震离同位东。左氏已备言之。故荀爽郑玄资以注经。他若干凿度。言先天义尤多也。
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惟古书皆竹简。本易散亡。王莽乱起。中原经兵燹者十数年。至汉末。西京易说皆亡。独存孟京二家。以无师莫能传习。于是韩宣子所谓易象者。颇多失传。东汉儒者。知说易不能离象也。于象之知者说之。其不知者。则当敬阙其疑。乃虞翻浪用卦变。郑玄杂以交辰。虚伪支离。使人难信。王辅嗣遂乘时而起。解缚去涩。扫象不谈。唐李鼎祚所谓野文也。自是易遂分为二派。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莫盛于宋。所谓义理之学也。实所谓义理者。于易理无涉。朱子晚年。深悟野文之非。低訾程传先辞后象之颠倒。然卒不敢改其本义。以违忤时尚。易学之衰落。盖莫甚于此时。其以荀虞为宗者。号为汉易。以别于野文家。极力复古。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奉虞氏遗法。为天经地义。于是焦循变本加厉。于象之不知。义之不能通者。以一卦变为六十四。以求其解。其弊遂与谈空者等。然汉学家于训诂必求其真。无空滑之病。少越轨之谈。一洗元明以来讲章之霾雾。于初学较便也。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