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祝贺易德轩网首席风水师彭炜珀(铁笔居士)应邀成为北大雅博智囊客座教授称号 2021-9-7
易德轩2025蛇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1-9-2
2025年铁笔居士第三届收徒弟八字、风水教学 2024-12-22
铁笔居士2025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给你全面提升运势!! 2022-10-19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历史文化 说文解字 协会分会 周易人才库 周易书籍 国学博览 证书展示 四库全书_经库 四库全书_史库 四库全书_子库 四库全书_集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 >> 四库全书_子库 >>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血络论第二十三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血络论第二十三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国学经典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645次 更新日期:2019年11月22日 >> 进入社区

黄帝内经-注释

下卷灵枢篇血络论第二十三

【本章要点】

一、阐述奇邪在络,因放血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原理。

二、说明刺针后肉着的原理。

【原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①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②,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③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注释】

①奇邪:这里指因络脉不通,外来邪气壅滞不能深入经脉,而发生异常的病变,称这种外来邪气为奇邪。

②脱气:针刺放血,气随血脱,名脱气。

③血脉:这里指血脉盛,即邪气亢盛的意思。

【译文】

黄帝说:请你讲解一下由奇邪所导致的,又不在经脉中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这是病邪滞于络脉导致的病变。

黄帝说:刺血络放血时病人昏倒,是什么原因?针刺后血液喷射而出,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色黑浓厚,又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清稀,有一半像水汁,是什么原因?出针后局部皮肤肿起,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或多或少,面色苍白,是什么原因?面色无变化,但心胸烦闷,是什么原因?出血虽多,但无痛苦,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脉气盛但血虚的人,针刺时就会脱气,气脱人就会昏倒;血气虽然俱盛,但经脉中阴气较多,所以它的血行滑利,刺络放血时就会血出如喷;阳气蓄积于血络之中,长时间不能外泄,所以血色黑浓厚,不能喷射而出;刚刚喝过水,水液渗入络脉,尚未与血混合时,针刺出的血便清稀;如果不是刚饮过水,那就说明病人体内积有水气,日久便会形成水肿;阴气积蓄于阳分,困滞在络脉,故针刺时血未出而气先行,阴气闭于肉腠则使皮肤发肿;阴阳二气刚刚相合而尚未协调,此时用泄法针刺,就会使阴阳耗散,表里相离,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刺络时血出较多,但面色不变而心胸烦闷的,是由于刺络使经脉变虚,而虚的经脉连属于五脏之阴,脏虚则阴虚,所以心胸烦闷;阴邪阳邪相合而形成痹症,使邪气内溢于经,外注于络,这样阴分阳分的邪气都有余,所以针刺时虽出血较多,经脉也不会变虚。

黄帝说:怎样观察血络呢?岐伯回答说:血脉盛的,络脉坚硬胀满而发赤,或上或下,无固定的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在这种情况下,用刺络放血的方法会万无一失。但施治时,切不可违反针刺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上述不良后果。

黄帝说:针刺入肌体后,被肌肉裹住针身,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机体的热气使针发热,针身发热,就会使肌肉和针裹在一起了,所以坚实不易转动。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 易德轩
国学
国学经典 易德轩

易德轩吉祥网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易德轩故事 | 分类导航 
 
手机版 | 电脑版
易德轩周易 2006-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来源:易德轩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