鰧佟K莆嬑⒋螅龊V校衩袷持!绢惼康癜贇q化爲蠇。【廣韻】牡蠣也。【酉陽雜俎】牡蠣言牡,非謂雄也,介蟲中唯牡蠣是鹹水結成也。【本草】今海旁皆有之,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呼爲蠣房,晉安人呼爲蠔莆。【郭璞江賦】□蠣磈磥而碨。【註】《臨海水土物志》曰:蠣長七尺。《南越志》曰:蠣形如馬蹄。 又石蠣。【本草】海鷂魚,一名石礪。 又【韻會】【正韻】□落蓋切,音賴。義同。亦作□。
蠥【申集中】【虫字部】蠥【唐韻】【集韻】【正韻】□魚列切,音蘖。【說文】衣服謌謠,草木之怪謂之祅,禽獸蟲蝗之怪謂之蠥。【六書正譌】別作,非。俗用孽,亦非。 又憂也。【楚辭天問】啓代益作,后卒然離蠥。【註】言禹以天下禪與益,皆去益而歸啓,益卒不得立,故曰離憂也。 【集韻】亦作□。
蠦【申集中】【虫字部】蠦【唐韻】落胡切【集韻】龍都切,□音盧。蠦蜰。詳蜰字註。 又蠦□,詳蜥字註。
蠧【申集中】【虫字部】蠧【篇海】同蠹。
蠨【申集中】【虫字部】蠨【唐韻】蘇彫切【集韻】【正韻】先彫切,□音蕭。【玉篇】蠨蛸。詳蛸字註。 亦作蟰。
蠩【申集中】【虫字部】蠩【唐韻】章魚切【集韻】【正韻】專於切,□音諸。蟾蠩。詳蟾字註。 又蜛蠩。詳蜛字註。
蠪【申集中】【虫字部】蠪【唐韻】盧紅切【集韻】盧東切,□音聾。【爾雅釋蟲】蠪,朾螘。【註】赤駁蚍蜉也。 又蠪蛭,獸名。【山海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又蚗蠪。【史記龜筴傳】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蠪伏之。 又鮭蠪,神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註】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蠪蜂。【本草】生肇慶府,附橄欖樹,有手足,與木葉無異,鳴則自呼。 又【集韻】力鐘切,音龍。義同。一曰竹蟻。考證:〔【爾雅釋蟲】蠪虰螘〕 謹照原文虰改朾。
蠫【申集中】【虫字部】蠫【字彙補】力器切,音戾。割也。【荀子强國篇】蠫盤盂,刎牛馬。
【卯集上】【心字部】【廣韻】去奇切【集韻】丘奇切,□音□。【玉篇】□,儉意也。 又【廣韻】墟彼切,音綺。義同。
蠭【申集中】【虫字部】蠭〔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敷容切,音丰。【說文】飛蟲,螫人者。【詩商頌】莫予荓蠭。【左傳僖二十二年】蠭蠆有毒。【爾雅釋蟲】蠭,醜螸。【又】土蠭。【註】江東呼大蠭在地中作房者爲土蠭,啖其子,卽馬蠭。【又】木蠭。【註】似土蠭而小,在樹上作房,江東亦呼爲木蠭,又食其子。【爾雅翼】蜂種類至多,其黃色細□者,謂之穉蜂。又蜜蜂,人收而養之,一日兩出而聚鳴,號爲兩衙,其出採花者,取花鬚上粉置兩髀,或採而無所得,經宿不敢歸房中。 又旗名。【左傳哀二年】獲其蠭旗。 又舟名。【拾遺記】武王伐紂,有蠭狀如丹鳥,飛集王舟,翼日南梟紂,名其船曰蠭舟。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杓端有二星,一內爲矛招搖,一外爲盾天蠭。 又地名。【拾遺記】燃丘國獻比翼鳥,使者經蠭岑。 又與鋒通。【前漢韓王信傳】及其蠭東向,可以爭天下。【師古註】蠭,鋒同。 【長箋】逢二虫,會遭遇毒蟲,意寓戒心也。隷書傳省作蜂。【埤雅】蜂,其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蜂也。【集韻】本作蠭,或作、蚌。【韻會】又作□。考證:〔【爾雅釋蟲】【註】今江東大蠭,在地中作房者爲土蠭。〕 謹照原文今江東改江東呼。
蠮【申集中】【虫字部】蠮【唐韻】烏結切【集韻】一結切,□音噎。【類篇】蠮螉,蟲名,土蠭也。【爾雅釋蟲】果蠃,蒲盧。【註】卽細□蜂也。俗呼爲蠮螉。又蠮螉,塞名。詳螉字註。 或作□、□。
□【未集上】【竹字部】□【廣韻】許委切【集韻】虎委切,□音毀。【說文】米一斛舂爲八斗曰□。 或作□。亦省作毀。□。
蠯【申集中】【虫字部】蠯【唐韻】蒲幸切,音□。與□同。【類篇】蚌狹而長者。【周禮天官鼈人】祭祀,共蠯蠃蚳,以授醢人。【註】鄭司農云:蠯,蛤也。 又【正韻】作螷。【爾雅釋魚】蜌螷。詳蜌字註。 又【集韻】騈迷切,音鼙。【韻會】蒲街切,音牌。【廣韻】符支切,音裨。義□同。【集韻】亦作□。考證:〔【周禮天官鼈人】祭祀,共蠯蚳,以授醢人。【註】鄭司農云:蠯,蛤也。〕 謹照原文祭祀共蠯下增蠃字。〔【爾雅釋蟲】螷蜌〕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螷蜌改蜌螷。
蠰【申集中】【虫字部】蠰【唐韻】【集韻】【正韻】□式亮切,音餉。【爾雅釋蟲】蠰,齧桑。【註】似天牛,長角,體有白點,喜齧桑樹作孔,入其中。江東呼爲齧髮。 又師莊切,音霜。義同。 又【廣韻】如兩切,音壤。【爾雅釋蟲】土螽,蠰谿。【註】似蝗而小,今謂之土□。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蟷蠰。詳蟷字註。 又如陽切,音穰。義同。 亦作□。
裚【申集下】【衣字部】裚【集韻】子計切,音霽。【類篇】斷也。【管子大匡篇】朝之爭祿相刺,裚領而刎頸者不絕。【註】裚謂掣斷之也。 又【篇海】斷衣也。
袃【申集下】【衣字部】袃【集韻】丑邁切。同□。【類篇】□芥,刺鯁也。或作袃。【鶡冠子世兵篇】細故袃蒯。
蠱【申集中】【虫字部】蠱【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註】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爲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又【左傳昭元年】穀之飛亦爲蠱。【述異記】晉末,荆州久雨,粟化爲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通。考證:〔【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禮之疾也。〕 謹照原文禮改亂。
蠲【申集中】【虫字部】蠲【唐韻】古□切【集韻】【韻會】圭□切,□音涓。【說文】馬蠲,蟲也。《明堂月令》曰:腐草爲蠲。 又潔也。【詩小雅】吉蠲爲饎。【周禮天官宮人】除其不蠲。 又明也。【左傳襄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 又【玉篇】除也,疾也。 又【韻會】涓畦切,音圭。義同。 又與圭通。【儀禮士虞禮】哀子某,圭爲而哀薦之。【註】引《詩》吉圭爲饎。 又【正字通】唐人以漿穫紙使瑩滑,名曰蠲紙。蠲,音圭。【字彙】又讀作桂,引唐太宗詩:水搖文蠲動。言水紋似蠲紙也。【韻略】又音絹。考證:〔又與圭通。【儀禮士虞禮】哀子某,圭爲哀薦之饗。【註】圭今作蠲。〕 謹照原文哀薦之饗改而哀薦之。圭今作蠲改引詩吉圭爲饎。
蠳【申集中】【虫字部】蠳【字彙補】音嬰。龜名。【張衡南都賦】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蛇。【李善註】引《抱朴子》:蠳龜噉蛇。
蠵【申集中】【虫字部】蠵【唐韻】戸圭切【集韻】元圭切,□音攜。【說文】大龜也。以胃鳴。【玉篇】蟕蠵,似玳瑁而有文。【前漢禮樂志】馮蠵切和疏寫平。【揚雄傳】抾靈蠵。互詳蟕字註。 又【博雅】地膽,靑蠵也。 又【韻會】宿名。 又勻規切。義同。 【集韻】亦作□。
蠶【申集中】【虫字部】蠶【唐韻】昨含切【集韻】【韻會】【正韻】徂含切,□音□。絲蟲也。【說文】任絲也。【詩豳風】蠶月條桑。【書禹貢】桑土旣蠶。【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絃絕。【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爾雅翼】蠶之狀,喙呥呥類馬,色斑斑似虎。初拂謂之蚝,以毛掃之,蠶尚小,不欲見露氣。桑葉著懷中令暖,然後切之得氣,則衆惡除也。【酉陽雜俎】食而不飮者蠶。 又原蠶。【埤雅】再蠶謂之原蠶,一名魏蠶,今以晚葉養之。 又紅蠶。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蠶已老,則紅,故謂之紅蠶。 又野蠶。【後漢光武紀】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又華蠶。【述異記】園客種五色香草,啖華蠶,得繭一百二十枚,大如甕。 又【本草】石蠶,一名沙蝨,乃東澗水中細蟲。 又雪蠶,生隂山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 又金蠶,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 又蠶室。【晉書禮志】皇后親乗車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 又蠶神。【爾雅翼】今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又人名。【成都記】蠶叢氏,蜀君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蠶陵。【國名記】彭之遵縣有蠶厓。 又蠶繭,草名。【本草】治腫脹。ARTX.CN
蠷【申集中】【虫字部】蠷【唐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音劬。蠷螋,蟲。
蠸【申集中】【虫字部】蠸【唐韻】巨員切【集韻】逵員切,□音權。【爾雅釋蟲】蠸,輿父,守瓜。【註】今瓜中黃甲小蟲,喜食瓜葉,故曰守瓜。【莊子至樂篇】瞀芮生乎腐蠸。又【本草】馬陸,一名馬蠸。 又【說文】一曰大螫也。 又【類篇】呼官切,音歡。義同。又【集韻】呼玩切,音喚。大鼈也。
【酉集下】【車字部】【集韻】力質切,音慄。刷纑具也。 又【字彙補】力一切,音栗。彩也。
【寅集上】【尸字部】【集韻】賞是切,音侈。人名。或从广作。○按广部,尺矢切,音恥,廣也,或作。今《集韻》或从广作。應是字之譌。中国古籍全录
【卯集下】【攴字部】【廣韻】【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與勃同。【前漢司馬相如傳】媻姍窣。【後漢史弼傳】終用漫。媻字从□下女。
【補遺】【卯集】【手字部】【字彙補】落好切,音老。拷。灣,豐縣地名。出《河防一覽》。
【卯集下】【攴字部】【廣韻】【集韻】□盧谷切,音祿。剝聲。【類篇】擊也。 又【廣韻】力玉切【集韻】龍玉切,□音錄。【類篇】撲聲。
蠹【申集中】【虫字部】蠹〔古文〕螙【唐韻】【集韻】當故切【韻會】【正韻】都故切,□音妒。【說文】木中蟲也。【莊子人閒世】以爲門戸則液樠,以爲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註】蟲在木中謂之蠹。 又【前漢南粵傳】桂蠹一器。 又【續博物志】積穀則生蠹。 又蠹書。【穆天子傳】天子東遊,次雀梁,蠹書于羽陵。【註】暴書中蠹蟲,使不藏匿也。【徐陵玉臺新詠序】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又【爾雅釋蟲】蜭,毛蠹。【註】卽蛓也。 【說文】作蠹,省作螙,象在木中形。【集韻】亦作□。【韻會】別作蠧,非。考證:〔【穆天子傳】天子東遜。〕 謹照原文遜改遊。
蠺【申集中】【虫字部】蠺【海篇】同蠶。
蠻【申集中】【虫字部】蠻【唐韻】莫還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還切,□音獌。【玉篇】南夷名。【書禹貢】三百里蠻。【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周禮夏官大司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疏】蠻者縻也,縻繫之以政敎也。【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唐書南蠻傳】有十姓白蠻,五姓烏蠻。 又綿蠻,鳥聲。【詩大雅】綿蠻黃鳥。 又蠻蠻,鳥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 又水名。【戰國策】灓水齧其墓。《春秋後語》作蠻水。 又雷名。【道書】五雷,五曰蠻雷。 又姓。【通志氏族略】蠻氏芈姓,荆楚之後因氏焉。 又【韻補】彌鄰切,音民。【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叶上珍字韻。 又【古音攷】叶音眠。【曹植王粲誄】翕然鳳舉,遠竄荆蠻。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蠼【申集中】【虫字部】蠼【集韻】厥縛切,音矍。【類篇】獸名。母猴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蛭猱蠼猱。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蠼以連卷。【索隱註】韋昭曰:蠼,龍之形貌。 又【篇海】音瞿。與蠷通。詳蠷字註。 蠼猱之蠼本作玃,別詳犬部。考證:〔【司馬相如上林賦】蛭蜩蠼猱。〕 謹照原文蜩改猱。
蠽【申集中】【虫字部】蠽【唐韻】姊列切【集韻】子列切,□音□。【爾雅釋蟲】蠽,茅蜩。【註】江東呼爲茅蠽,似蟬而小,靑色。附詳蜩字註。 又【集韻】同蚻,蜻蜻也。詳蚻字註。亦作□。
衄【申集下】【血字部】衄【唐韻】【集韻】【韻會】□女六切,音忸。【說文】鼻出血也。【素問】鼻衄。又脾移□于肝,則爲驚衄。 又【廣韻】挫也。【綱目集覽】敗北曰衄。【曹植求自試表】師徒小衄。【風俗通】且有强兵良謀,雜襲繼踵,每輒挫衄。 又【魏志裴松之註】焦先竄于河渚閒,有竊問見今討吳何如。先不肯應,而謬歌曰:祝衄祝衄,非魚非肉,更相追逐。 又【集韻】而六切,音肉。義同。 或作□,俗作。
袅【申集下】【衣字部】裊【正字通】俗褭字。【韻會】褭或作裊。【漢書音義】騕裊,神馬。又【前漢百官公卿表】爵三級曰簪裊。【師古註】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言飾此馬也。
衅【申集下】【血字部】衅【唐韻】許覲切【集韻】許愼切,□音舋。與釁同。【玉篇】牲血塗器祭也。【禮樂記】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註】衅,釁字也。許靳反。(釁)【唐韻】虛振切【集韻】許愼切【韻會】許刃切,□興去聲。【說文】血祭也。象祭竈也。【廣韻】牲血塗器祭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大史釁龜筴。【疏】謂殺牲以血塗釁其龜及筴。又【雜記】成廟則釁之。【疏】謂宗廟初成,則殺牲取血以釁之,尊而神之也。【史記高祖紀】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註】釁,祭也。殺牲以血塗鼓曰釁。 又罪也。【左傳宣十二年】觀釁而動。【註】釁,罪也。 又瑕也。【左傳桓八年】讐有釁,不可失也。【註】釁,瑕隙也。【史記李斯傳】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註】索隱曰:言因諸侯有瑕釁,則忍心而剪除也。 又兆也。【魯語】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註】釁,兆也。【陸機答賈長淵詩】天厭霸德,黃祚告釁。 又塗也。一曰熏也。【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註】以香塗身曰釁。【周禮春官肆師】共其釁鬯。【註】以鬯塗尸,使之香美也。【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註】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前漢賈誼傳】釁面吞炭。【註】漆面以易貌。一曰熏也,以毒熏入之。 又動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註】釁,動也。 又【爾雅釋獸】獸曰釁。【疏】獸之自奮迅動作名釁。 又姓。【正字通】周有釁夏。 又【正字通】通作舋。【韓非子】旣蓄王資而承敵國之舋。【前漢高帝紀】乗舋而運。 又或作衅。【禮樂記】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註】衅,釁字也。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又或作興。【禮禮器】旣興器用幣。【註】興,當爲釁字之誤。(釁)考證:〔【禮樂記】車甲衅而藏之武庫。〕 謹照原文武庫改府庫。
衆【申集下】【血字部】衆【字彙】同眾。【正字通】眾字之譌。別詳目部。
衇【申集下】【血字部】衇【唐韻】【集韻】□莫獲切,音麥。【說文】血理之分,衺行體者。【集韻】又作胍、脉。註詳肉部脈字。
□【未集中】【糸字部】□【廣韻】蘇計切【集韻】思計切,□音壻。隷作細。詳細字註。
【卯集中】【手字部】【集韻】披庚切,音烹。打也。
【申集中】【虫字部】【集韻】曲王切,音匡。【類篇】大蝦也。 【唐韻】作。字作匚内干,不从王。
【子集中】【人字部】【集韻】【韻會】□去仲切,穹去聲。小貌。【張衡思□賦】怨高陽之相兮,顓頊而宅幽。【註】相,視也。,居也。怨顓頊居此小陋之地。北稱幽。又屈也。別作。考證:〔【張衡思□賦】怨高陽之相寓兮,顓頊而宅幽。【註】相,視也。寓,居也。〕 謹照原文兩寓字俱改爲。
衈【申集下】【血字部】衈【唐韻】【集韻】□仍吏切,音餌。開□書殺雞血祭名。 又【玉篇】耳血也。【禮雜記】其衈皆于屋下。【註】衈,謂將刲割牲以釁,先滅耳傍毛薦之。耳,聽聲者,告神欲其聽之。 又釁也。【穀梁傳僖十九年】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范甯註】取鼻血以釁祭社器。
衉【申集下】【血字部】衉【集韻】乞格切,音客。與同。【晉語】鐵之戰,趙□子曰:鄭人擊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註】面汙血曰衉。【補音】衉,或作,音客。【唐書諸子建成傳】王暴疾,衉血數升。考證:〔【楚語】鐵之戰。〕 謹照原書楚語改晉語。
衊【申集下】【血字部】衊【唐韻】【韻會】□莫結切,音蔑。【說文】汚血也。【前漢文五王傳】汙衊宗室。【師古注】衊謂塗染也。【唐書桓彥範傳】李朝隱奏:彥範等恐爲仇家誣衊,請遣御史案實。又【列女傳】糞穢衊面。 又【篇海】鼻出血也。【素問】膽移□於腦,則辛額鼻淵。鼻淵者,濁流下不止也,傳爲衊瞑目。 又【集韻】莫葛切,音末。又見切,音麪。又謨官切,音瞞。義□同。
衋【申集下】【血字部】衋【唐韻】許極切【集韻】迄力切,□音赩。【說文】傷痛也。【書洛誥】民罔不衋傷心。 又【集韻】忽域切,音洫。義同。 【六書正譌】从血、聿,皕聲,人痛傷則血枯,會意。俗作□,非。
行【申集下】【行字部】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行之官。【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又語也。【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又歌行。【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又【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又姓。【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扶風。【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又【集韻】寒岡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 又中行,複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又太行,山名。【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又【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又輩行也。【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又【韻會】行行,剛健貌。【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又【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又【韻補】叶先韻。【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又【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考證:〔【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雞犬。〕 謹照原文雞犬改犬雞。〔【杜甫詩】豈知吾甥不流宕。〕 謹照原文豈知改豈如。
袝【申集下】【衣字部】袝【集韻】符遇切,音附。【類篇】盛服也。ARTX.CN
衍【申集下】【行字部】衍【唐韻】【集韻】【韻會】□以淺切,音演。水溢也。【說文】水朝宗于海也。 又【小爾雅】澤之廣者謂之衍。 又美也。【詩小雅】釃酒有衍。 又布也。【前漢司馬相如傳】離靡廣衍。 又游衍。自恣之意。【詩大雅】昊天曰旦,及爾游衍。 又衍沃,平美之地。【左傳襄二十五年】井衍沃。 又曼衍,無極也。【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 又沙衍,水中有沙者。【穆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又篋衍,笥也。【莊子天運篇】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 又【博雅】衍衍,行也。【謝朓詩】衍衍淸風爛。 又水名。【史記荆軻傳】丹匿衍水中。【索隱曰】在遼東。 又朐衍,地名。【前漢地理志】屬北地郡。 又姓。【通志氏族略】衍,子姓,宋微仲衍之後。 又【廣韻】于線切,延去聲。義同。 又【集韻】夷然切,音延。進也。【周禮春官】望祀望衍。【鄭註】讀爲延。【疏】衍,衍祭也。【劉歆甘泉賦】高巒峻阻,臨眺曠衍。叶泉字韻。 【直音】或作衍。衍字从彡,不从氵作。考證:〔【周禮春官】望祀望衍。【鄭註】讀平聲。〕 謹照原文讀平聲改讀爲延。ARTX.CN
【卯集中】【手字部】【集韻】【韻會】□而宣切,輭平聲。與撋同。煩撋也。 又【集韻】儒誰切,音蕤。搵也。 又【唐韻】【集韻】□如劣切,音爇。撋也。與擩同。【儀禮特牲饋食禮】于醢。【註】於醢者,染於醢。【釋文】,如悅反。又而圓反。又而誰反。
衎【申集下】【行字部】衎【唐韻】苦旰切【集韻】【韻會】墟旰切,□音看。【說文】行喜兒。【爾雅釋詁】衎,樂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嘉賔式燕以衎。【曹植娛賔賦】遂衎賔而高會兮,丹幃曄以四張。 又【揚子方言】衎,定也。【郭註】衎然安定貌。 又【廣韻】苦旱切,音侃。信言也。考證:〔【說文】行喜也。〕 謹照原文也改兒。
衑【申集下】【行字部】衑【篇海】魯丁切,音靈。【玉篇】道也。
衒【申集下】【行字部】衒【唐韻】黃練切【集韻】熒絹切,□音縣。【韻會】自矜也。【廣韻】自媒也。【越絕書】衒女不貞,衒士不信。【前漢東方朔傳】武帝初卽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師古註】衒,行賣也。 又【集韻】局縣切,音睊。義同。 【說文】作□。【六書正譌】通作眩。
□【未集上】【米字部】□【玉篇】同糞。
□【備考】【辰集】【比字部】□【海篇】同□。
術【申集下】【行字部】術【唐韻】【集韻】【韻會】□食律切,音秫。【廣韻】技術也。【人物志】思通造化,策謀奇妙,是爲術家。 又心術。【漢書註】師古曰:述,道徑也,心之所由也。【禮樂記】心術形焉。又道也。【晏子雜下篇】言有文章,術有條理。 又業也。【禮儒行】營道同術。 又【說文】邑中道也。【管子度地篇】百家爲里,里十爲術,術十爲州。【左思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術。 又【博雅】迹也。 又與述通。【禮祭義】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註】術當爲述。 又與沭通。【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術陽侯建德。【索隱曰】在下邳。 又【集韻】徐醉切,音燧。六鄕之外地。一曰道也,通作遂。【禮學記】術有序。【註】術當爲遂。【周禮地官】萬二千五百家爲遂。考證:〔【史記建元侯年表】術陽侯建德。〕 謹照原書改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衔【戌集上】【金字部】銜【廣韻】戸監切【集韻】【韻會】乎監切,□音咸。【說文】馬勒口中。从金从行。銜,行馬者也。【徐曰】馬銜所以制之行也。會意。【戰國策】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前漢張敞傳】利其銜策。 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曰銜。【詩豳風勿士行枚箋】初無行□銜枚之事。【東京夢華錄】車駕登宣德樓,下赦,旋立雞竿,竿尖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盧照隣詩】龍銜寶蓋迎朝日。 又【正字通】奉君命而行曰銜命。 又官吏階位曰銜。【語林】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於前,次書擬官於後,新舊相銜也。【白居易贈張籍詩】獨有詠詩張大祝,十年不攺舊官銜。【陸遊詩】頭銜字字敵冰淸。 又感也。【管子法法篇】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林景熙詩】心銜造化仁。 又憾也。【前漢外戚傳】栗姬怒不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唐書薛藝傳】藝頻爲李景所辱,深銜之。 又人參,一名人銜。【本草】其成有階級,故名。【蘇軾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又馬銜,海神也。【木華海賦】海童邀路,馬銜當蹊。【註】海童,馬銜,皆神名。馬銜,馬首,一角,龍形。
褔【申集下】【衣字部】褔【唐韻】【集韻】□敷救切,覆去聲。衣一褔。今文作副。
衕【申集下】【行字部】衕【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玉篇】下也。亦通街也。 又【廣韻】徒弄切,音洞。義同。 又【山海經】勞水多飛魚,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衖【申集下】【行字部】衖【唐韻】胡絳切【集韻】胡降切,□同巷。【說文】里中道也。【爾雅釋宮】衖門謂之閎。 又【博雅】閻謂之衖。 又【篇海】《三蒼》云:宮中別道也。 【廣韻】亦作□。【篇海】又作閧。中国古籍全录
【卯集中】【手字部】【字彙補】與同。○按卽字。見班固北征頌。此復因而譌。
【酉集中】【谷字部】【廣韻】【集韻】□古雙切,音江。谷,在南郡。 又【正韻】胡公切,音洪。大壑也。【字彙】與谼同。
街【申集下】【行字部】街【唐韻】古膎切【集韻】【韻會】居膎切,□音佳。【玉篇】四通道也。【風俗通】街,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後漢梁冀傳】冀乃大起第舍,而壽亦對街爲宅。【張華詩】甲第面長街,朱門赫嵯峨。 又亭名。【蜀志諸葛亮傳】魏明帝使張郃拒亮,亮與郃戰于街亭。 又允街,地名。【前漢地理志】屬金城郡。 又參街,谷名。【水經注】湟水又東逕允吾縣之參街谷。 又天街,星名。【晉書天文志】昴、畢間爲天街。 又氣街,隂髦兩傍脈動處也。【素問】隂陽總家筋之會于氣街,而陽明爲之長。 又【廣韻】古諧切,音皆。【集韻】均窺切,音規。義□同。考證:〔【晉書天文志】昴酉二星曰天街。〕 謹照原文改昴畢間爲天街。
衘【申集下】【行字部】衘【六書正譌】俗銜字。○按《韻會》引《說文》銜从金、行,俗作衘,非,宜歸金部。
衙【申集下】【行字部】衙【唐韻】五加切【集韻】【韻會】牛加切,□音牙。【廣韻】衙府。【類篇】古者軍行有衙,尊者所在,後人因以所治爲衙。 又【玉篇】衙。參也。【篇海】早晚衙集也。 又【唐書儀衞志】唐制,天子居曰衙。 又地名。【史記秦本紀註】《地理志》,馮翊有衙縣。 又姓。【通志氏族略】衙氏,嬴姓,秦穆公子食采于衙,因氏焉。漢有長平令衙卿。【晉書惠帝紀】河閒王顒遣將衙博擊李特于蜀。 又【廣韻】語居切,音魚。衙衙,行貌。【宋玉九辨】導飛廉之衙衙。 又【玉篇】疎遠貌。 又【韻補】牛何切,叶音俄。【韓愈詩】頷頭可其奏,送以紫玉珂。詆欺劉天子,正晝溺殿衙。終篇並用歌韻。 又【集韻】偶舉切,音語。義同。 又牛據切,音御。同禦,止也。 又【正字通】入禡韻,音迓。與迓同。
衚【申集下】【行字部】衚【篇海】音胡。衚衕,街也。【正字通】京師街道曰衚衕。
訵【酉集上】【言字部】訵【廣韻】丑飢切【集韻】抽遲切,□音絺。【字林】隂知也。【類篇】伺察也。 又人名。崇訵,見【宋史宗室表】。 又【玉篇】【廣韻】丑利切【集韻】丑二切,□絺去聲。義同。【廣韻】亦作呬。【類篇】又與同。
衛【申集下】【行字部】衛【正字通】俗衞字。
【丑集中】【土字部】【字彙】古坍字。引楊愼曰:水衝岸壤曰。【正字通】乃坍字之譌。
□【備考】【辰集】【日字部】□【龍龕】同照。中国古籍全录
【卯集上】【心字部】【廣韻】莫霞切【集韻】謨加切,□音麻。【集韻】□,難語也。或从心。
衜【申集下】【行字部】衜【篇海】同衟。【晉書羊皇后傳】父衜,上黨太守。
衝【申集下】【行字部】衝【唐韻】尺容切【集韻】【韻會】昌容切,□音□。【說文】通道也。【前漢酈食其傳】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 又【博雅】動也。 又【廣韻】當也,向也,突也。 又車也。【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疏】兵書有作臨車、衝車之法。 又蒙衝,船名。【吳志賀齊傳】齊性奢綺,蒙衝鬭艦之屬,望之若山。 又折衝。【淮南子說山訓】國有賢君,折衝萬里。 又官名。【綱目】唐更號統軍別將爲折衝都尉。【集覽】折衝者,所以折兵衝也。 又天衝,星名。【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天衝。 又中衝,脈也。【素問】心出于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 又【博雅】衝衝,行也。 又【集韻】蠢勇切,音喠。【類篇】衝蓯,相入貌。【司馬相如大人賦】騷擾衝蓯。又昌用切,讀去聲。要也。 又【韻補】叶陽韻。【道藏歌】引領囂庭內,開心機穢衝。一靜安居若,試去視滄浪。【說文】本作□。徐曰:南北東西各有道相□也。【前漢律歷志】林鍾未之□丑爲地正。【司馬相如上林賦】披巖□擁。
衞【申集下】【行字部】衞【唐韻】【集韻】【韻會】□于歲切,音熭。【篇海】防也,捍也。【玉篇】護也。【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註】相衞,不使爲讎所勝。 又【爾雅釋詁】垂也。【註】營衞守圉,皆在外垂也。 又【魯語】有貨以衞身也。【註】衞,營也。 又【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衞。【國語註】衞,衞圻也。 又宿衞。【晉書元帝紀】禁衞嚴警。 又榮衞。【關尹子七釜篇】爪之生,髮之長,榮衞之行,無頃刻止。 又精衞,鳥名。【山海經】發鳩之山有鳥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 又國名。【詩疏】邶、鄘、衞者,殷紂畿內地名,屬古冀州,在汲郡朝歌縣。 又水名。【書禹貢】恆、衞旣從。【疏】衞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入滹池。 又姓。【廣韻】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後,國滅,因氏焉。出河東、陳留二望。 又【集韻】乙劣切,噦入聲。【范曄靈帝贊】微亡傋兆,《小雅》盡缺。麋鹿霜露,遂棲宮衞。 【篇海】本作。省作衞。俗作衛、衞,非。考證:〔【書康誥】侯甸男采衞。〕 謹照原文改侯甸男邦采衞。
衟【申集下】【行字部】衟【玉篇】古文道字。註詳辵部九畫。
衠【申集下】【行字部】衠【篇海】朱倫切,音諄。眞也,正也,不雜也。
衡【申集下】【行字部】衡〔古文〕□□【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歷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漢書註】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蔡邕釋誨】揚衡含笑。【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斗之中央也。【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橫也。【前漢□法志】合縱連衡。【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爲縱,秦國爲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爲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觸也。【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又地名。【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註】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爾雅釋山】江南衡。【註】南岳衡山也。 又水名。【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爲湯阿衡,子孫因以爲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爲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詩齊風】衡從其畝。【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註】衡木爲門也。 又【毛詩古音攷】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叶音杭。 【說文】从角、大,从行。【韻會】俗作□,非。考證:〔【左傳桓五年】衡紞綋綖。〕 謹照原文五年改二年。綋綖改紘綖。〔史記傳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作盛阿衡〕 謹照原文傳序改自序。作盛改德盛。
衢【申集下】【行字部】衢【唐韻】其俱切【集韻】【韻會】權俱切,□音劬。【玉篇】四達道也。【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易大畜】何天之衢。【左傳昭二年】尸諸周氏之衢。【註】衢,道也。【楚辭天問】靡蓱九衢。【註】九交之道曰衢。 又岐路也。【荀子勸學篇】行衢道者不至。 又天衢,星名。【晉書天文志】中閒爲天衢,黃道之所經也。 又檀衢,齊市名。【戰國策】有孤孤咺者,正議閔王斮之檀衢。 又州名。【一統志】越西鄙姑蔑之地,唐置衢州。 又姓。【通志氏族略】衢氏,江陵人,見《姓苑》。 又【類篇】俱遇切,音屨。行也。○按去聲衢字,《集韻》作忂。 又【韻補】叶音求。【陳琳詩】春天潤九野,卉木渙油油。紅華紛皣皣,發秀曜中衢。
【卯集中】【手字部】【唐韻】昨甘切【集韻】財甘切,□音慙。【說文】暫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所斬切,毿上聲。【博雅】次也。一曰截取也。 又【集韻】在敢切,音槧。擊也。 又俎紺切。舉也。 又【唐韻】【集韻】□山檻切。亦取也。 又【集韻】疾染切,音漸。又士減切,讒上聲。義□同。 一說摲字變體。
【酉集中】【足字部】【廣韻】【集韻】□九勿切,音□。【揚子方言】膐力也。東齊曰。【註】律,多力貌。【博雅】威力也。【玉篇】足多力。 又【廣韻】衢勿切,音倔。義同。中国古籍全录
【酉集中】【足字部】【集韻】奴骨切,音訥。【類篇】足傷。 又【集韻】諾盍切。同□。行貌。
衣【申集下】【衣字部】衣【唐韻】【集韻】【韻會】□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傅□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考證:〔【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 謹照原文□改祐。ARTX.CN
补【申集下】【衣字部】補〔古文〕□【唐韻】【正韻】博古切【集韻】【韻會】彼五切,□音圃。【說文】完衣也。【急就篇註】修破謂之補。【詩大雅】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又助也。【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札,則令賻補之。 又益也。【前漢董仲舒傳】凡所爲屑屑,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 又數也。【韻會】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十垓曰補。 又邑名。【鄭語】鄢、蔽、補、丹、依、、歷、莘,君之土也。【註】八邑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補氏。【正字通】唐中常侍補眞。字比照考証蔽字條改正。
衦【申集下】【衣字部】衦【唐韻】【集韻】□古旱切,音□。【說文】摩展衣也。 又【類篇】居案切,讀去聲。義同。 或作□。
衧【申集下】【衣字部】衧【集韻】雲俱切,音于。【說文】諸衧也。通作于。【後漢光武紀】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莫不笑之。 又【類篇】一曰大掖衣也。 本作□,或作□。
表【申集下】【衣字部】表〔古文〕□□□【唐韻】陂矯切【集韻】【韻會】【正韻】彼小切,□音。【說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 又外也。【書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又表異。【書畢命】表厥宅里。【傳】表異其宅里。 又標也。【晉語】置茅蕝,設望表。【註】謂立木以爲表,表其位也。 又箋表。【釋名】下言於上曰表。【蔡邕獨斷】表者不需頭,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誠惶誠恐,頓首。 又【韻會】杪也,末也。 又表表,偉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表氏縣,屬酒泉郡。 又姓。【通志氏族略】表氏,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表貢。 又【集韻】俾小切,音褾。義同。 又□遙切,音飇。識也。 又【韻補】博舉切。【前漢班固敘傳】春秋之占,咎徵是舉。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衩【申集下】【衣字部】衩【唐韻】【集韻】【韻會】□楚懈切,差去聲。【玉篇】衣衩也。【博雅】、袺、衽,謂之褸衩。 又衩、衸、袥,□膝也。 又裙衩。【李商隱詩】裙衩芙蓉小。 又【篇海】衣袒也。 又【類篇】楚嫁切,音汊。義同。中国古籍全录
衫【申集下】【衣字部】衫【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音杉。【篇海】小襦也。一曰單襦。【釋名】衫,芟也,衫末無袖端也。【束皙近游賦】脅汗衫以當□。 又衣之通稱。【唐書車服志】士人以枲紵襴衫爲上服,馬周請加襴袖褾襈,開骻者名缺骻衫。 【集韻】通作襂。
【卯集下】【斗字部】【廣韻】郞斗切【集韻】朗口切,□音塿。斢,兵奪人物也。出新字林。
裭【申集下】【衣字部】裭【直音】同褫。
衭【申集下】【衣字部】衭【唐韻】甫無切【集韻】風無切,□音膚。【類篇】衣前襟也。【說文】襲,衭也。 又【玉篇】襲,袴也。 又【博雅】衭襓,劒衣也。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衮【申集下】【衣字部】衮〔古文〕□【唐韻】【集韻】□古本切,音滚。天子服也。【正韻】龍衣法服也。【說文】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幅,一龍蟠阿上向。【詩豳風】我覯之子,袞衣繡裳。【周禮天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註】兗,龍衣也。【儀禮覲禮】天子袞冕負斧扆。【註】袞衣者,裨之上也。 又與卷通。【禮王制】三公一命卷。【註】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袞。 又袞袞。【晉書王戎傳】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 又【韻會】亦作裷。【荀子富國篇】天子袾裷衣冕。 與袞同。考證:〔【荀子富國篇】天子袾裷衣冕。通作袞。〕 謹照原文通作袞改與袞同。
衯【申集下】【衣字部】衯【唐韻】撫文切【韻會】敷文切,□音芬。【類篇】衣大謂之衯。【說文】長衣貌。【司馬相如子虛賦】衯衯裶裶。 又【集韻】步奔切,音盆。衣長好貌。 【篇海】或作□。
衰【申集下】【衣字部】衰〔古文〕□□【唐韻】所危切【集韻】雙隹切,□音。小也,減也,殺也。【類篇】浸微也。【韻會】弱也,耗也。 又【集韻】初危切,音夂。【玉篇】等衰也。【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 又【集韻】倉回切,音崔。【類篇】同縗,喪服也。【禮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齊衰惡筓以終喪。 又邑名。【晉語】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註】三者皆晉邑。 又【集韻】蓑本字。【說文】艸雨衣。秦謂之萆。【詩小雅】何衰何笠。【石經】作蓑。 又【韻補】所類切,音帨。【東方朔七諫】駑駿雜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驂驥。年滔滔而日遠兮,壽冉冉而愈衰。 【說文】作□。【類篇】作□。
衱【申集下】【衣字部】衱【唐韻】居怯切【集韻】訖業切,□音劫。【玉篇】裾也。【爾雅釋器】衱謂之裾。【杜甫詩】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又【集韻】極曄切,音极。交領謂之衱。【廣韻】衣領也。【博雅】襋、衱謂之褗。
【酉集中】【走字部】【玉篇】他旱切,音坦。行也。
【酉集中】【走字部】【集韻】牛吻切。【類篇】走貌。或作□。
衲【申集下】【衣字部】衲【唐韻】奴荅切【集韻】諾荅切,□音納。【廣韻】補衲,紩也。 又僧衣曰衲。【蘇軾詩】欲敎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 又百衲,琴名。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義同。 【玉篇】或作納。
【酉集上】【言字部】【玉篇】于禁切,音□。啼不止也。 又【六書統】馨侇切,音咦。呻也。與□□□同。欠而言也。
衳【申集下】【衣字部】衳【唐韻】職容切【集韻】諸容切,□音鍾。【玉篇】小褌也。【博雅】衳、襣,褌也。又【集韻】取勇切,音喠。義同。 又【類篇】帙也。 或作。【玉篇】又作□。
衵【申集下】【衣字部】衵【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日。【說文】日日所常衣也。 又【集韻】尼質切,音昵。【玉篇】女人近身衣也。【左傳宣九年】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
衶【申集下】【衣字部】衶【玉篇】直勇切【直音】音重。袴也。
衷【申集下】【衣字部】衷【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中。【玉篇】善也。【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左傳昭二十二年】無亢不衷,以獎亂人。 又中也。【周語】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 又【韻會】誠也。【左傳昭十六年】發命之不衷。 又通也。【左傳莊六年】必度于本末而後立衷焉。 又【增韻】方寸所蘊也。 又【說文】裏褻衣也。【左傳宣九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 又姓。【正字通】漢哀帝之後衷愉仕唐,攺姓哀。 又【廣韻】陟仲切,中去聲。當也。【韻會】折衷,平也。【史記孔子世家】折衷于夫子。【註】折,斷也。衷,當也。 又【後漢梁統傳】爰制百姓于□之衷。【衷】不輕不重也。通作中。【前漢貢禹傳】微夫子之言,則無所折中。亦讀作平聲。 【六書正譌】俗作□,非。考證:〔【後漢梁統傳】爰制百姓于冊之衷。【註】不輕不重也。〕 謹照原文冊改□。不輕不重也卽原傳正文非註文。註字改衷字。
衸【申集下】【衣字部】衸【唐韻】胡介切【集韻】下介切,□音械。袥也。【博雅】衩、衸、袥,□膝也。 又【廣韻】古拜切,音戒。布衣幅也。 又【玉篇】衣長貌。
衹【申集下】【衣字部】衹【唐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音岐。【廣韻】衹衼,尼法衣。【類篇】□裟謂之衹衼。 又【類篇】章移切,音支。適也。【前漢竇嬰傳】衹加懟自明揚主之過。【師古曰】其字从衣。 又土禮切,同緹。帛丹黃色也。
衺【申集下】【衣字部】衺【唐韻】似嗟切【集韻】徐嗟切,□音斜。【說文】□也。【廣韻】不正也。【玉篇】姦思也。【周禮天官宮正】去其淫怠與其奇衺之民。【註】奇衺,譎觚非常。又【地官】比長五家有辠奇衺則相及。【註】衺,猶惡也。【唐書婉兒傳】衺人穢夫,爭□門下。 又【韻補】徐蹉切,入歌韻。【白居易續古詩】身從富貴來,恩薄讒言多。冢婦獨守禮,羣妾互奇衺。 【類篇】或作□。【集韻】通作斜。考證:〔【周禮天官宮正】去其淫思。〕 謹照原文思改怠。
衽【申集下】【衣字部】衽【唐韻】【正韻】汝鴆切【集韻】如鴆切,□音妊。【類篇】衣襟也。【揚子方言】褸謂之衽。【釋名】衽,襜也。在傍襜襜如也。【禮玉藻】衽當旁。【註】衽,謂裳幅所交裂也。 又【禮曲禮】請衽何趾。【註】衽,臥席也。【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註】衽席,單席也。 又【禮檀弓】棺束□二衡三衽每束一。【疏】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旣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今因漢時呼衽爲小要也。又【屈原離騷】跪敷衽以陳辭兮。【註】衽,衣前也。 又【博雅】衽、裀、袾、□,裑也。 又【集韻】忍甚切,音稔。義同。 又【類篇】或作□,通作袵。考證:〔【周禮天官王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 謹照原文王府改玉府。
【卯集中】【手字部】【唐韻】古代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代切,□音槩。【博雅】磨也。【淮南子要略篇】禹燒不暇撌濡不給。 又【集韻】古對切,音憒。又戸代切,音瀣。義□同。又取也。 又語訐切,音钀。擊也。 又吉屑切,音結。義同。
衾【申集下】【衣字部】衾【唐韻】去金切【集韻】【韻會】袪音切,□音欽。【玉篇】大被也。【詩召南】抱衾與裯。【孟子】謂棺槨衣衾之美也。【疏】凡衾皆三幅。【鄭註】衾,單被也。【陳子昂詩】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類篇】作□。【集韻】作□。
衿【申集下】【衣字部】衿【唐韻】【集韻】【正韻】□居吟切,音今。【爾雅】衿謂之袸。【註】衣小帶也。 又【揚子方言】衿謂之交。【註】衣交領也。【詩鄭風】靑靑子衿。【傳】靑衿,靑領也。 又【類篇】渠金切,音琴。其淹切,音箝。義□同。 又【玉篇】巨禁切,音妗。【禮內則】衿纓、綦屨。【註】衿猶結也。【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 又【前漢揚雄傳】衿芰茄之緣衣兮。【註】衿,帶也。 又【通志六書略】與襟同。 【韻會】作紟。考證:〔【說文】衿謂之袸。〕 謹照原書說文改爾雅。
袀【申集下】【衣字部】袀【唐韻】居勻切【集韻】規倫切,□音鈞。【玉篇】戎服也。【後漢輿服志】秦以戰國卽天子位,滅去禮樂郊祀之服,皆以袀□。【左思吳都賦】六軍袀服。 又純也。【揚子太□經】陽氣袀晬淸明。【前漢王莽傳】時,莽紺袀服,帶璽韍。 又【綱目集覽】偏裻謂之袀。 【篇海】通作均。
袁【申集下】【衣字部】袁【唐韻】雨元切【集韻】羽元切【韻會】于元切,□音園。【說文】衣長貌。从衣,叀省聲。 又州名。【篇海】漢宜春縣,隋置袁州。 又姓。【通志氏族略】袁氏,嬀姓,舜後。陳胡公之後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請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濤塗以王父字爲氏,世爲陳上卿。亦作轅。又作爰,《史記》袁盎,《漢書》作爰。 【韻會】袁从口。俗省作□,又作□,非是。
【酉集中】【走字部】【篇海】胡谷切,音斛。倒也。ARTX.CN
□【未集上】【竹字部】□【集韻】觀古作□。註詳,見部十八畫。
【酉集中】【走字部】【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音□。【玉篇】蹇行。
【酉集中】【足字部】【廣韻】胡朗切【集韻】下朗切,□音沆。【玉篇】伸脛也。 又【廣韻】各朗切【集韻】舉朗切,□音亢。伸足也。一曰擊髁。
【酉集中】【足字部】【廣韻】徒年切【集韻】亭年切,□音田。【玉篇】踏地聲。
□【未集中】【糸字部】□【篇海】俗作□。。□。
袂【申集下】【衣字部】袂【唐韻】弭弊切【集韻】【韻會】彌蔽切,□音櫗。【玉篇】袖也。【釋名】袂,掣也。掣,開也。開張之,以受臂屈伸也。【禮曲禮】以袂拘而退。【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弓矢,以袂順左右隈。【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 又擔袂,國名。【水經注】江口有國,號擔袂,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爲擔袂王。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釋文】袂,李音芮。 又倪祭切。同褹。詳褹字註。 又【類篇】古穴切,同□。亦袖也。【韻補】《沈炯歸魂賦》:矧古今之悲凉,並攢心而霑袂。渡狹嶺之欹危,跨淸津之幽咽。考證:〔【莊子漁父篇】被髮褕袂。【李軌云】儒稅切〕 謹照原文褕改揄。李軌云儒稅切改釋文袂李音芮。
袄【申集下】【衣字部】襖【唐韻】【集韻】【韻會】□烏皓切,音懊。【玉篇】袍襖也。【韓愈詩】破襖請來綻。
袈【申集下】【衣字部】袈【唐韻】古牙切【集韻】居牙切,□音嘉。【廣韻】袈裟,胡衣也。【楞嚴經會解】袈裟,從色得名,三衣通稱。【通鑑】武后賜僧法朗等紫袈裟。 【玉篇】亦作毠。【類篇】本作□。
袉【申集下】【衣字部】袉【唐韻】徒何切【集韻】唐何切,□音駝。【類篇】裾也。 又【韻會】待可切,音柁。義同。 又【集韻】通拖。【說文】引《論語》曰朝服袉紳。 又【玉篇】袉袉,美也。 又他佐切,拖去聲。義同。 又【集韻】他可切,音拸。【廣韻】長舒貌。考證:〔【說文】引論語,加朝服袉紳。〕 謹照原文加改曰。
袊【申集下】【衣字部】袊【唐韻】良郢切【集韻】里郢切【韻會】里整切,□音領。【玉篇】衣袊也。【揚子方言】袒飾謂之直袊,謂婦人初嫁上服。一曰繞袊,江東通言下裳曰袊。 又【類篇】郞丁切,與□、同。
袋【申集下】【衣字部】袋【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代。【玉篇】囊屬。 【干祿字書】作帒。中国古籍全录
袌【申集下】【衣字部】袌【集韻】簿皓切,音怉。同抱。【說文】褱也。【六書正譌】俗作抱,非。別詳手部。 又【唐韻】薄報切,音暴。衣前襟。【揚子方言】襌衣有袌者謂之袏衣。【郭註】前施袌囊也。 又朝服垂衣也。 又【集韻】披敎切,音炮。袌囊,衣緩貌。 又薄褎切。同袍。詳袍字註。
袍【申集下】【衣字部】袍【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音軳。【廣韻】長襦也。【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又【爾雅釋言】襺也。【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論語】衣敝縕袍。 又衣前襟。【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又【禮喪大記】袍必有表。【註】褻衣。 又【韻補】蒲侯切,叶音抔。【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又【集韻】薄報切,音暴。【類篇】同袌。 或作□、□。
袎【申集下】【衣字部】袎【唐韻】【集韻】【韻會】□於敎切,音靿。【廣韻】襪袎。【類篇】韈頸也。 【篇海】亦作□、□。
袑【申集下】【衣字部】袑【唐韻】【集韻】□市沼切,音紹。【說文】絝上也。【類篇】絝襠也。【博雅】謂之絝,其謂之袑。【前漢朱博傳】博遷琅琊太守,敕功曹官屬,多褒衣大袑,不中節度,自今掾吏衣皆令去地三寸。 又【類篇】衣襟也。考證:〔【博雅】其襠謂之袑。〕 謹照原文襠改。
袒【申集下】【衣字部】袒【唐韻】徒旱切【集韻】【韻會】蕩旱切,□音但。袒裼也。【禮曲禮】冠母免,勞毋袒。【儀禮鄕射禮】司射適堂西,袒決遂。【註】袒,左免衣也。【疏】凡事無問吉凶,皆袒左,惟有受□袒右。 又【楞嚴經】佛乞食王城,偏袒右肩。 又【釋名】汗衣,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胷背,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 又【廣韻】丈莧切。同綻,衣縫解也。詳字註。 又與襢通。詳襢字註。考證:〔【儀禮鄕射禮】司射適堂,袒決遂。【註】袒,左免衣也。〕 謹照原文堂字下增西字。
觅【酉集上】【見字部】覓【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狄切,銘入聲。【廣韻】求也。【魏志管輅傳】覓索餘光。【晉書武帝紀】是猶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 又【唐書南蠻傳】南詔以貝十六枚爲一覓。 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三年,以西凉府覓諾族瘴疫,賜藥。 【正字通】从爪从見。俗作覔。非。【字彙補】一作□□。【集韻】本作覛,亦書作□,或作眽,□非。
袓【申集下】【衣字部】袓【唐韻】慈呂切【集韻】在呂切,□音咀。【說文】事好也。 又咨邪切,音嗟。【類篇】袓厲,縣名。
【子集下】【刀字部】【集韻】紕延切,音偏。削也。【玉篇】鈞也。
【酉集中】【足字部】【集韻】房六切,音伏。【玉篇】行貌。【類篇】屈手足伏地。 又【左思吳都賦】魂褫氣躡而自踢者,應弦而飮羽。【註】,崩也。 又【集韻】鼻墨切。與匐同。
【酉集中】【足字部】【集韻】與躕同。詳躕字註。中国古籍全录
袕【申集下】【衣字部】袕【唐韻】食聿切,音術。【爾雅釋器】袕謂之褮。【郭註】衣開孔也。 又胡決切,音穴。【玉篇】鬼衣也。 又【廣韻】長衣也。
袖【申集下】【衣字部】袖〔古文〕褏【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音岫。袂也。【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
袗【申集下】【衣字部】袗【唐韻】章忍切【集韻】【韻會】止忍切,□音軫。【說文】□服也。 又【玉篇】緣也。 又單也。【論語】當暑袗絺綌。【何晏註】暑則單服。 又畫衣也。【孟子】被袗衣。 又【集韻】之刃切,音震。義同。一曰衣前襌。 又之人切,音眞。【類篇】衣同色。【儀禮士冠禮】兄弟畢袗□。【註】古文袗爲均。 【廣韻】亦作裖。
袘【申集下】【衣字部】袘【集韻】余支切,音移。【類篇】衣中謂之袘。 又【韻會】以豉切,音易。裳下緣也。【儀禮士昏禮】主人爵弁,纁裳緇袘。【註】袘謂緣。袘之言施,以緇緣裳,象陽氣下施也。 又衣袖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揚袘戍削。 或作□。中国古籍全录
袙【申集下】【衣字部】袙【集韻】普駕切,音怕。【類篇】帳也。【篇海】同帕、帊。別詳巾部。 又【篇海】莫八切,音。帕額,首飾。【後漢輿服志】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
袚【申集下】【衣字部】袚【唐韻】【集韻】□北末切,音撥。【說文】蠻□服也。 又【集韻】敷物切,音拂。義同。 又分物切,音弗。【博雅】□、袚、,褯也。 又方未切,音沸。【玉篇】蔽膝也。【揚子方言】蔽膝,江淮之閒謂之褘,或謂之袚。 【玉篇】或作撥。【類篇】又作□、□。【集韻】亦作□。
袛【申集下】【衣字部】袛【唐韻】都奚切【集韻】都黎切,□音低。【說文】袛裯,短衣也。【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西謂之袛裯。【後漢羊續傳】其資藏惟有布衾、敝袛裯、鹽麥數斛而已。
□【未集上】【竹字部】□【集韻】直角切,音濁。竹名。
□【未集上】【竹字部】□【字彙補】與箑、同。扇也。【呂氏春秋】冬不用□,非愛□也,淸有餘也。
袜【申集下】【衣字部】袜【唐韻】莫撥切【集韻】莫葛切,□音末。【廣韻】袜肚。【類篇】所以束衣也。【隋煬帝詩】錦袖淮南舞,寶袜楚宮腰。 又【集韻】勿發切,音韈。【類篇】同襪。【玉篇】脚衣。【漢雜事秘辛】約縑迫袜,收束微如禁中。(襪)【唐韻】望發切【集韻】勿發切,□音韈。【類篇】足衣。【釋名】襪,末也,在脚末也。【飛燕外傳】衣故短繡裙、小袖、李文襪。【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干祿字書】本作韈,通作襪,別見革部。ARTX.CN
訃【酉集上】【言字部】訃【廣韻】【集韻】【韻會】□芳遇切,音仆。告喪也。又至也。 又【集韻】通作赴。【左傳隱七年】凡諸侯同盟薨則赴以名。【禮檀弓】伯高死于衞,赴于孔子。【註】與訃同。 又【正字通】通作報。【禮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註】報讀爲赴,急疾之義。赴報訃三字古□通。
袞【申集下】【衣字部】袞【篇海】與衮同。○按《說文》衮,从衣公聲。【廣韻】【集韻】□作衮。《干祿字書》以袞爲正,以衮爲通。今依《說文》。ARTX.CN
【卯集下】【攴字部】【正字通】叡字之譌。
【卯集中】【手字部】【集韻】謨蓬切,音蒙。收斂也。
袟【申集下】【衣字部】袟【集韻】直質切,音秩。【類篇】劒衣也。 又【博雅】程也。 又【韻會】與秩通。【唐書蕭至忠傳】官秩益輕。【杜甫朝享太廟賦】六宮咸秩。 又【玉篇】與袠同。
袠【申集下】【衣字部】袠【唐韻】直一切【集韻】【正韻】直質切,□音秩。【說文】書衣也。【後漢楊厚傳】吾綈袠中有先祖所傳祕記。【江淹詩】開袠瑩所疑。 又【禮內則】施縏袠。【疏】袠,刺也。以針刺袠而爲縏囊,故云縏袠也。又【野客叢書】白居易詩:年開七袠。是以十年爲一袠。【莊子知北遊】墮其天袠。 又【類篇】姓也。 【韻會】作帙,亦作□。
【寅集中】【巾字部】〔古文〕□【廣韻】奴可切,音娜。宬也。或作□。ARTX.CN
【卯集下】【攴字部】【集韻】失冉切,音閃。□,舉手貌。 又昵洽切,音□。盡也。
袡【申集下】【衣字部】袡【篇海】同袇。
袢【申集下】【衣字部】袢【唐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音煩。【玉篇】衣無色也。 又【類篇】袢延,衣熱也。【詩鄘風】是袣袢也。【傳】是當暑袢延之服也。 又【集韻】普半切,音泮。【類篇】袢迅,盛服貌。考證:〔【類篇】絆延,衣熱也。【詩鄘風】是袣絆也。〕 謹照原文兩絆字□改袢。中国古籍全录
袤【申集下】【衣字部】袤【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切,音茂。【說文】衣帶以上也。 又廣袤。東西曰廣,南北曰袤。【張衡西京賦】量徑輪,考廣袤。 又【博雅】長也。 又【集韻】迷浮切,音牟。【類篇】長衣也。 【玉篇】籀文作□。
袥【申集下】【衣字部】袥【唐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音託。【說文】衣衸也。【博雅】衩、衸、袥,□膝也。 又【廣韻】開衣領也。【韻會】開衣令大也。 又【玉篇】廣大也。【揚子太□經】天地開闢,宇宙袥袒。中国古籍全录
袧【申集下】【衣字部】袧【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鉤。褻裳服辟兩側也。【玉篇】喪服也。【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幅三袧。【註】袧者謂辟兩側,空中央也。 又【類篇】墟侯切,音摳。義同。 又居□切,音姤。【博雅】襞也。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襧袧,山名。 【韻會】通作拘。
□【未集上】【竹字部】□【廣韻】思袞切【集韻】須兗切,□音選。竹緣。
袨【申集下】【衣字部】袨【唐韻】黃練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音縣。好衣也。【鄒陽上吳王書】袨服叢臺之下,一旦成市。【註】袨服,大盛□黃服也。【左思蜀都賦】袨服靚妝。 又【玉篇】黑衣也。 【類篇】一作。
袩【申集下】【衣字部】袩【集韻】處占切,音襜。【類篇】衣動貌。 又丁兼切,音□。衣衽也。【揚子方言】褸謂之袩。【郭註】卽衽也。 又的協切,音聑。【博雅】、袩、衽謂之褸。
袪【申集下】【衣字部】袪【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音胠。【說文】衣袂也。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詩鄭風】摻執子之袪兮。【疏】袂是袪之本,袪是袂之末。【禮玉藻】深衣三袪。【註】三袪者,謂要中之數也。袪尺二寸,圍之爲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左傳僖五年】披斬其袪。 又袖口也。【儀禮喪服】袪尺二寸。 又【類篇】舉袖貌。【韓詩外傳】孟嘗君明日袪衣請受業。【後漢班固傳】袪黼帷,鏡淸流。 又【集韻】丘據切,音去。義同。褱字原从罒,不从眔作。
被【申集下】【衣字部】被【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音罷。【說文】寢衣也。【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 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詩大雅】天被爾祿。【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 又及也。【書堯典】光被四表。又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 又具也。【戰國策】械器被具。 又帶也。【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註】爲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 又負也。【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 又被廬,晉地名。【晉語】乃大蒐于被廬。 又【韻會】攀糜切,音披。【廣雅】裮被,不帶也。【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被兮。【前漢揚雄傳】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左傳襄十四年】被苫蓋。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 又姓。【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被條。 通作披。
袬【申集下】【衣字部】袬同育。【管子山權篇】民之能樹瓜匏葷菜百果,使蕃袬者。袬與育同。
袭【申集下】【衣字部】襲〔古文〕□褶【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音習。【玉篇】重衣也。【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又【通鑑】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註】上下皆具曰襲。 又【說文】左袵袍也。 又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又合也。【周語】朕夢協于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 又因也。【禮曲禮】卜筮不相襲。 又重也。【左傳哀十年】卜不襲吉。 又入也。【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受也。【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又掩其不備也。【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又雜襲,雜沓也。【前漢蒯通傳】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又姓。【通志氏族略】晉有隱士襲元之。【南史】有襲蔿。 【玉篇】籀文作□。【篇海】又作□。
袱【申集下】【衣字部】袱【字彙】房六切,音伏。包袱。
【卯集上】【心字部】【集韻】詰叶切,音愜。叶也。【揚子太□經】隂氣而□之。【註】,協也。 又【廣韻】於計切,音翳。【揚子太□經】冥冒□,中自也。【註】,隱也,慙也。在中,故隱。音父。〇按此字見揚子太□,有詰叶,於計二切,義亦各別。其在廓首者訓協,乃詰叶切也。其在晬測者訓隱,乃於計切也。廣韻有於計切無詰叶切,集韻有詰叶切無於計切,皆緣瘱字點畫相近而譌也。字彙未能辨明,《正字通》欲幷字廢之,亦非。中国古籍全录
袲【申集下】【衣字部】袲【唐韻】戈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音移。地名。【春秋桓十五年】公會宋公、衞侯、□侯于袲,伐鄭。【註】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 又【韻會】尺氏切,音侈。衣長好貌。 又奴可切,音娜。【玉篇】□袲。詳□字註。 亦作袳。
【卯集中】【手字部】【正字通】□字之譌。別見十七畫□字註。
【酉集中】【足字部】【玉篇】且欲切,音簇。迫也,速也。或作促、趗。
袳【申集下】【衣字部】袳【唐韻】尺氏切,音侈。同袲。【說文】地名也。 又【五音集韻】昌里切,音齒。義同。 又【類篇】同□。衣張也。 又【集韻】遣禮切,音啓。開衣也。 又典可切,音軃。衣弱也。 【類篇】一曰被也。
袴【申集下】【衣字部】袴〔古文〕絝【唐韻】【集韻】【韻會】□苦故切,音庫。【急就篇註】脛衣也。【釋名】袴,跨。兩股各跨別也。【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郭註】今雹袴也。小袴謂之□。【郭註】今□袴也。【又】齊魯之閒謂之,或謂之櫳,關西謂之袴。【禮內則】衣不帛襦袴。【王充論衡】趙武藏于袴中。 又袴褶。【吳志裴松之註】呂範釋韝著袴褶,執鞭詣闕下。【晉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韻會】《馬韻》通,《禡韻》通胯。【正字通】兩股閒曰胯。通作跨。袴自是脛衣,必謂胯與袴同,無此事理。
□【未集上】【米字部】□【海篇】音扮。屑米餠也。
【酉集上】【見字部】【玉篇】丑切,郴去聲。視也。 【集韻】同□。
【丑集上】【口字部】【唐韻】阻立切【集韻】側立切,□音戢。【說文】衆口也,从四口,讀若戢。 又【集韻】測入切,音。又訖立切,音伋。又北及切,音鵖。義□同。 又【字彙補】古文雷字。見七修類稿。
袵【申集下】【衣字部】袵【韻會】如鴆切。【篇海】同衽。衣衿也。 【直音】或作□。
袶【申集下】【衣字部】袶【集韻】古巷切,音絳。【類篇】艸名。【爾雅釋草】困衱袶。註:未詳。中国古籍全录
訉【酉集上】【言字部】訉【玉篇】【集韻】□扶泛切,音梵。多言也。 【字彙補】譌作□,非。中国古籍全录
袷【申集下】【衣字部】袷【唐韻】古洽切【集韻】【韻�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