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葜撘病!臼酚涁浿硞鳌狂Y阬谷。【廣韻】同坑。亦同硎。 又【增韻】陷也。【史記秦始皇紀】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又長阬,地名。【前漢趙充國傳】出鹽澤,過長阬。 又姓。【左傳哀十四年】司馬牛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註】阬氏,魯人也。【釋文】阬,苦庚反。或音岡。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地名。 又【莊子天運篇】在谷滿谷,在阬滿阬。塗郤守神,以物爲量。【楚辭九歌】高飛兮安翔,乗淸氣兮御隂陽。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阬。 又【揚雄甘泉賦】□衆車於東阬。【註】師古曰:阬,大阜也,讀與岡同。一曰東阬,東海也。 又【廣韻】苦浪切【集韻】口浪切,□音抗。【廣韻】門也。【集韻】坑也。
阭【戌集中】【阜字部】阭【唐韻】余準切【集韻】庾準切,□音尹。【說文】高也。 又一曰石也。 又【集韻】粗兗切,音雋。【玉篇】高也。又地名。 又【集韻】俞罪切,音倄。義同。 又【集韻】以轉切,音兗。亦高也。或作□。中国古籍全录
【申集中】【虫字部】【唐韻】所鳩切【集韻】疎鳩切,□音搜。【玉篇】蛷,蟲名。亦名蠷。【博雅】蛷,□蛷也。 又【酉陽雜俎】古蠼,短狐,踏影蠱,皆中人影爲害。
□【未集中】【糸字部】□【字彙補】七葉切,音妾。連緒也。○按音義與緁同。當卽緁字之譌。
【申集上】【艸字部】【集韻】伊眞切,音因。薼,香草。【類篇】通作茵。ARTX.CN
阮【戌集中】【阜字部】阮【唐韻】虞遠切【集韻】【韻會】【正韻】五遠切,□音邧。【玉篇】山名。 又【玉篇】關名。【前漢成帝紀】流民欲入五阮關者,勿苛留。 又國名。【詩大雅】侵阮徂共。 又姓。【廣韻】出□留。 又【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代郡五阮關也。【前漢地理志】作五原。【正韻】阮,古原字。 又【廣韻】五阮郡。【前漢地理志】作五原郡。【註】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篇海】同□。
阯【戌集中】【阜字部】阯【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正韻】諸氏切,□音止。【說文】基也。【史記封禪書】石關者,在太山下阯南方。【前漢疏廣傳】頗立產業基阯。 又【釋名】水出其前曰阯丘。阯,基阯也,言所出然。 【說文】阯,或作址。 又交阯,漢郡名。【前漢武帝紀】合浦交阯。【後漢南蠻傳】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正字通】亦作趾。
阱【戌集中】【阜字部】阱〔古文〕汬【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疾郢切,音靜。【廣韻】坑也。【集韻】陷也。【周禮秋官雍氏】春令爲阱擭溝瀆之利於民者,秋令塞阱杜擭。 又【集韻】【韻會】【正韻】□疾政切,音淨。義同。 【集韻】同穽。
防【戌集中】【阜字部】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扶方切,音房。【說文】隄也。【玉篇】鄣也。【廣韻】防禦也。【爾雅釋地】墳,大防。【疏】墳謂崖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左傳襄二十五年】町原防。【註】防,隄也。【穀梁傳昭八年】艾蘭以爲防。【註】防爲田之大限。【孟子】無曲防。【戰國策】有長城鉅防,足以爲塞。 又【玉篇】備也。【易旣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又【玉篇】禁也。【禮檀弓】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與知防。【註】防,禁放溢也。 又【爾雅釋宮】容謂之防。【註】形如今牀頭小曲屛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也。【顏延之答鄭尚書詩】踟躕淸防密。【註】淸防,屛風也。 又□邑名。【詩□風】防有鵲巢。【傳】防,邑也。 又魯地名。【春秋隱九年】冬,公會齊侯于防。【註】防,魯地,在琅琊縣東南。又【隱十年】取防。【註】高平昌邑縣西南有西防城。 又防風氏,國名。【魯語】禹致羣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 又姓。【正字通】漢有孝子防廣,明防盛。 又與房同。【史記項羽紀】封楊武爲吳防侯。【前漢地理志】作吳房,屬汝南郡。【註】孟康曰:本房子國。又【武帝紀】有芝生殿防內中。又【溝洫志】宣防塞兮萬福來。 又【說文】或作□。【玉篇】或作坊。【禮坊記】大爲之坊,民猶踰之。【註】坊,同防。 又【集韻】分房切,音方。【詩秦風】維此仲行,百夫之防。【傳】防,比也。【箋】猶當也。【釋文】毛音方,鄭音房。 又【集韻】通作方。【前漢功臣表】汁防肅侯雍齒。【史記】作什方。 又【廣韻】符况切【集韻】【韻會】符訪切,□坊去聲。【廣韻】守禦也。【春秋序】聖人包周身之防。【釋文】防,扶放切,又音房。 又【集韻】隄也。亦同坊。
阳【戌集中】【阜字部】阳與陽同。見【字彙補】□字註。(陽)〔古文〕□□□【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陽氜。
【未集中】【糸字部】【集韻】絇,或作。詳絇字註。
阴【戌集中】【阜字部】阴與隂同。見【字彙補】□字註。(陰)〔古文〕霒侌□□□瘖【唐韻】【集韻】【韻會】於今切【正韻】於禽切,□音音。【說文】闇也。【釋名】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玉篇】幽無形,深難測謂之陰。【易坤卦】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以定晏陰之所成。又【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又【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又【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又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又【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又【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又【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又【正字通】□背曰陰。楊修解曹娥□陰八字。 又【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又【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又【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又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又【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又【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又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又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又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又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陰姬,疑卽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又【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又【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 【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阥。【字彙補】亦作□阴□。 又【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又【集韻】【韻會】□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又【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又【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又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又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又【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陰)考證:〔【戰國策】齊秦之處陰合。〕 謹照原文之處改之交。〔【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軌也。〕 謹照原文軌改軓。〔【逸周書】墠上張赤奕陰羽。〕 謹照原文赤奕改赤帟。
隭【戌集中】【阜字部】隭【集韻】同陑。
额【戌集下】【頁字部】額【廣韻】五陌切【集韻】【韻會】【正韻】鄂格切,□音峉。【說文】頟顙也。詳頟字註。 又叶逆各切,音咢。【後漢城中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尺音綽。
阶【戌集中】【阜字部】階【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皆。【說文】陛也。【玉篇】登堂道也,級也。【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 又【釋名】階,梯也,如梯之有等差也。【禮喪大記】復有林麓,則虞人設階。無林麓,則狄人設階。【註】階,所乗以升屋者,梯也。 又【易繫辭】言語以爲階。【詩大雅】誰生厲階。 又【禮少儀】不得階主。【註】階,上進者。【疏】階是等級。人升階,必上進,故以階爲上進。 又星名。【前漢東方朔傳】願□泰階六符。【註】泰階,三台也。 又官階。【南史張融傳】融不知階級,階級亦可不知融。【唐書百官志】文階二十八階,武階二十一階。 又烏階,草名。【爾雅釋草註】欔,一名烏階。 又州名。【韻會】西戎別種,白馬氐地,魏武州,唐攺階州。 又叶居夷切,音基。【詩小雅】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爲亂階。又【大雅】懿厥哲婦,爲梟爲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又叶堅奚切,音稽。【班固西都賦】雖輕迅與僄狡,猶愕眙而不能階。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阷【戌集中】【阜字部】阷【玉篇】丑貞切【集韻】癡貞切,□音檉。【玉篇】丘也。 又【篇海】吞也。
阸【戌集中】【阜字部】阸【唐韻】於革切【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音戹。【說文】塞也。【廣韻】限也,礙也。【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秉其阸塞地利。 又【廣韻】危也,迫也。【前漢元帝紀】百姓仍遭凶阸。 又【廣韻】【集韻】【正韻】□烏懈切,音。【玉篇】險也,塞也。【廣韻】阻塞也。【史記律書】後且擁兵阻阸。【前漢諸侯王表】至虖阸河洛之閒。【註】應劭曰:阸者,狹也。 又【廣韻】阸嶭,山形。 又叶音鬱。【胡廣司隷校尉箴】大漢通變,崇弘□易。吞舟之網,以濟難阸。 【玉篇】同隘。【集韻】同阨。互見阨隘二字註。
阹【戌集中】【阜字部】阹【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丘於切,□音祛。【說文】依山谷,爲牛馬圈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江河爲阹。【揚雄長楊賦序】以罔爲周阹。【註】李奇曰:阹,遮禽獸圍□也。【馬融廣成頌】周阹環瀆。【註】因山谷遮禽獸曰阹。 又弩阹,漢宮名。【前漢揚雄傳】近則洪厓旁皇,儲胥弩阹。 【玉篇】亦作。
【未集下】【肉字部】【集韻】雌由切,音秋。股脛閒。或从酋。□。
阺【戌集中】【阜字部】阺【唐韻】丁禮切【集韻】【韻會】典禮切,□音邸。【說文】秦謂陵阪曰阺。【後漢□恂傳】復助嚻拒隴阺。【集韻】同坻。 又【揚雄解嘲】嚮若阺隤。【註】師古曰:阺,丁禮切。巴蜀人名。山旁堆欲墮落曰阺。應劭以爲天水隴阺,失之矣。○按說文引入氏字註,集韻仍之,□非。 又【玉篇】直梨切【集韻】□尼切,□音池。【玉篇】陵也,阪也,理也,下也。 又【集韻】丁計切,音帝。阪也。
阻【戌集中】【阜字部】阻【唐韻】側呂切【集韻】【韻會】【正韻】壯所切,□音俎。【說文】險也。【廣韻】隔也。【易繫辭】德行恆□以知阻。【詩秦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又【商頌】罙入其阻。【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若泛言則山水通用。【集韻】同岨。 又【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 又【爾雅釋詁】阻,艱,難也。【書舜典】黎民阻饑。 又止也。【讀書通】通作沮。【詩小雅】亂庶遄沮。【禮儒行】沮之以兵。【正字通】□與阻同。 又【左傳隱四年】州吁阻兵而安忍。【註】阻,恃也。【史記秦本紀】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 又【玉篇】疑也。 又【廣韻】憂也。 又與淹通。【史記魯世家】勤勞阻疾。【註】徐廣曰:阻作淹。 又【廣韻】【集韻】□莊助切,音詛。【廣韻】馬阻蹄。【集韻】行不正也。本作跙。亦作□。
阼【戌集中】【阜字部】阼【廣韻】昨誤切【集韻】【韻會】存故切【正韻】靖故切,□音祚。【說文】主階也。【玉篇】阼階,東階,所以答酢賔客。【禮曲禮】踐阼臨祭祀。【疏】阼,主人階,天子祭祀升阼階。【儀禮公食大夫禮】無阼席。 又【集韻】叢租切,音徂。又疾各切,音昨。義□同。
阽【戌集中】【阜字部】阽【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音鹽。【說文】壁危也。【玉篇】危也。【廣韻】臨危。【前漢食貨志】安有爲天下阽危者若是。【註】阽,音閻。又丁念反。 又【集韻】都念切,音店。同墊。亦作埝。下也。【屈原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前漢文帝紀】或阽於死亡。【註】如淳曰:阽,近邊欲墮之意。服虔曰:阽,音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師古曰:服孟二音□通。
阾【戌集中】【阜字部】阾【玉篇】力井切【集韻】里郢切,□音領。【玉篇】阪也。【廣韻】古文嶺字。註詳山部十四畫。 又【廣韻】【集韻】□郞丁切,音靈。【廣韻】阪名。【集韻】巓阾,阪名。通作軨。
阿【戌集中】【阜字部】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陀【戌集中】【阜字部】陀【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駝。【玉篇】陂陀,險阻也。【爾雅釋地註】陂陀,不平。【博雅】陂陀,衺貌。【玉篇】俗作陁。【集韻】同岮。 又沙陀,後唐始興之地。【五代史唐本紀】別自號曰沙陀。沙陀者,大磧也,在金莎山之陽蒲類海之東。 又補陀,山名,在明州昌國海中。 又音遲。【司馬相如上林賦】巖陀甗錡。【註】陀,音遲。郭璞曰:陀,崖際。○按漢書陀作阤,音豸。 又【集韻】待可切,音舵。與阤同。【淮南子繆稱訓】岸崝者必陀。 【集韻】本作阤。或作陊。
陁【戌集中】【阜字部】陁【玉篇】俗陀字。【司馬相如子虛賦】罷池陂阤。 又【集韻】丈爾切,音褫。本作阤。或作陊。詳阤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迆。邪貌。或作阤。 又平聲,音移。【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登降陁靡。【註】音移糜。◎按漢書陁作阤,弋爾反。
陂【戌集中】【阜字部】陂【唐韻】彼爲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音□。【說文】阪也。一曰池也。【玉篇】澤鄣也。【風俗通義】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漑灌。【書禹貢】九澤旣陂。【禮月令】毋竭川澤,母漉陂池。【註】畜水曰陂。 又地名。【左傳成四年】許人敗諸展陂。【註】展陂,許地。又【昭十三年】次于魚陂。【註】竟陵縣城西北有甘魚陂。又【正字通】黃陂,縣名,今黃州府。 又【前漢禮樂志】騰雨師,洒路陂。【註】路陂,路傍也。 又【集韻】或作波。【史記貨殖傳】水居千石魚陂。又【灌夫傳】陂池田園。【前漢書】□作波。又【前漢景十三王傳】游雷波。【註】波讀爲陂。雷陂,陂名。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陂池,旁頹貌。 又【集韻】【韻會】□滂禾切,音坡。【集韻】與□同。□陀,不平也。【爾雅釋地】陂者曰阪。【揚子方言】陂,衺也,□、楚、荆、揚曰陂。【釋名】山旁曰陂,言陂陁也。【玉篇】陂陀,靡迆也。【唐韻正】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本作頗,唐明皇攺爲陂。韻補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乂,攺頗爲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矣。 又【集韻】逋禾切,音波。【博雅】陂陁,衰也。 又【集韻】一曰山坡,或作岥。 又【集韻】蒲波切,音婆。陂陁,不平。 又【廣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兵媚切,□音賁。【玉篇】傾也,邪也。【正韻】不平曰險,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復。【周禮春官典同】陂聲散。【史記五宗世家】邯鄲中諸使過客,以彭祖險陂,故莫留邯鄲。
【寅集中】【山字部】【正字通】俗巑字。
附【戌集中】【阜字部】附【廣韻】【集韻】【韻會】□符遇切,音駙。【玉篇】依也,近也,著也。【廣韻】寄附。【集韻】托也。【易剝卦】山附于地。【禮樂記】附親萬民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者,歸于士。【註】附,麗也。【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禮雜記】大夫附于士。【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音覆。【說文】附婁,小土山也。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玉篇】附婁,今作培。【集韻】或作□。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考證:〔【前漢劉向傳】臣幸托肺附。〕 謹照原文幸托改幸託。
隌【戌集中】【阜字部】隌【廣韻】【集韻】□烏感切,音黤。【爾雅釋言】隌,闇也。【註】隌然冥貌。【集韻】不明也。亦作暗。【玉篇】與晻同。 又【廣韻】【集韻】□於金切,音音。又【集韻】於禁切,音。義□同。
际【戌集中】【阜字部】際【唐韻】【集韻】【韻會】□子例切,音祭。【說文】壁會也。【玉篇】合也。【廣韻】會也。【易泰卦】天地際也。【坎卦】剛柔際也。【前漢翼奉傳】詩有五際。【註】詩內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隂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攺變之政也。 又【爾雅釋詁】際接翜,捷也。【註】捷謂相接續也。【疏】際者,相會之捷也。【小爾雅】際,接也。 又交際。【孟子】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莊子徐無鬼】仁義之士貴際。【唐書房琯傳】不諧際人事。 又【玉篇】方也。【廣韻】邊也,畔也。【易豐卦】天際翔也。【莊子知北遊】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又叶子悉切,音卽。【黃庭經】三明出華生死際,父曰泥丸母雌一。 又叶子結切,音卩。【王筠詩】神芝耀七明,山蒲含九節。日軒若迴駕,相待靑雲際。
□【未集中】【糸字部】□【集韻】松倫切,音旬。紃,《儀禮》作絢。絢,【儀禮聘禮絢組註】今文絢爲□。詳絢字註。中国古籍全录
□【辰集上】【日字部】□【集韻】忽郭切,音霍。暫明也。
【未集中】【糸字部】【集韻】紓或作。通作舒。詳紓字註。
陆【戌集中】【阜字部】陸〔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爲中也。西方之宿,昴爲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卽今之蚶也。【疏】卽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爲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隂符經】龍蛇起陸。叶上宿下覆。 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集韻】作□。□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陸字。
【寅集上】【小字部】【廣韻】【集韻】【類篇】皮變切【韻會】【正韻】毗面切。□弁本字。【說文】冕也。本作。周曰,殷曰冔,夏曰收。从皃,象形。籀作□。今文省作弁。 【正字通】字彙作□,又見部作覍,□非。中国古籍全录
陇【戌集中】【阜字部】隴"【唐韻】力踵切【集韻】【韻會】魯勇切【正韻】力董切,□音壠。【說文】天水大阪也。【前漢地理志】天水郡隴縣。【註】今呼隴城縣者也。又【史記六國表】文公踰隴。【秦本紀】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又【廣韻】州名。漢汧縣,後魏置東秦州,攺爲隴州,因山名之。【地理直音】隋汧陽郡,今鳳翔府隴州。○按今陝西鞏昌府淸水縣,平涼府華亭縣,鳳翔府隴州,皆有隴山,洮州衞有東隴山。 又【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隴。【註】鄭地,滎陽東有隴城。 又姓。 又【正韻】丘壟之壟,亦作隴。【列子天瑞篇】逆之隴端。【前漢劉向傳】皆無丘隴之處。 又壟畝亦作隴。【史記項羽紀】起隴畝之閒。 又【荀子議兵篇】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龍鍾。新序作隴鍾。
考證:〔【荀子議兵篇】【註】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或曰,卽鍾也。〕 謹照原文鍾也改龍鍾。"中国古籍全录
陈【戌集中】【阜字部】陳〔古文〕□軙敶【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音塵。【玉篇】列也,布也。【書咸有一德】乃陳戒于德。【詩小雅】□饋八簋。 又【史記李斯傳】所以飾後宮,充下□。【註】下陳,猶後列也。 又【廣韻】故也。【詩小雅】我取其□,食我農人。【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又久也。【書盤庚】失于政,□于兹。【傳】今旣失政,而□久於此而不徙。【疏】釋詁云:塵,久也。孫炎曰:□居之久,久則生塵矣。古者□塵同也。故□爲久之義。 又【廣韻】張也。【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註】□謂言其過於外也。 又【廣韻】衆也。 又【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註】堂下至門徑也。【釋名】言賔主相迎□列之處也。【詩小雅】彼何人斯,胡逝我□。【註】北當階,其南接門內霤。 又國名。【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楚滅□爲縣,漢爲淮陽國,隋爲□州。 又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爲氏。 又【玉篇】或作□塵。 又【廣韻】【集韻】□直刃切。同陣。軍伍行列也。詳前陣字註。 又叶都年切,音顚。【易林】秋糧未成,無從至□。水深難涉,使我不前。【黃庭經】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後□高下□。關音涓。
陉【戌集中】【阜字部】陘【唐韻】戸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音形。【說文】山絕坎也。【玉篇】限也。【爾雅釋山】山絕陘。【疏】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又【廣韻】陘,阪也。 又地名。【春秋僖四年】遂伐楚,次于陘。【註】楚地名,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又【左傳隱十一年】與鄭人陘。又【春秋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于升陘。【註】魯地。又【左傳成二年】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註】齊邑。【戰國策】秦攻韓,圍陘。【註】在絳州曲沃縣西北,汾水之旁。 又山名。【戰國策】楚魏戰於陘山。【註】括地志,在鄭州縣西南。【史記秦始皇紀】王翦將上地下井陘。【註】山名,在常山,今爲縣。【前漢地理志】常山郡井陘。【註】井陘山在南。 又【禮月令其祀竈註】東面設主於竈陘。【疏】竈陘,謂竈邊承器之物,以土爲之。 又姓。【字彙】晉大夫,以邑爲氏。 又【集韻】吉定切,音徑。【左傳襄十六年】孟孺子速遂塞海陘而還。【註】海陘,魯隘道也。【釋文】陘,音□。徐音古定反。 【篇海】同□□□。
陊【戌集中】【阜字部】陊【廣韻】徒可切【集韻】待可切,□音舵。【玉篇】壞也。【廣韻】下坂貌。又落也。【于逖聞奇錄】徐知業少時遊天台山,歇於大樹隂,巖上石盤欲陊。空中語曰:下有人,石矻然架樹,回身乃落,震地堛然。【又】楊集收復睦州,至一巖下,忽一大石盤陊下。【集韻】本作阤。亦作陀。 又【玉篇】小□也。 又【唐韻】徒果切【集韻】杜果切,□音垜。【說文】亦落也。【註】俗作墮,非。【集韻】或作隓□。 又【廣韻】池爾切【集韻】丈爾切,□音豸。【廣韻】山□也。【集韻】本作阤。或作陁。
【辰集上】【日字部】【集韻】止酉切,音帚。明也。或作晭。
陋【戌集中】【阜字部】陋【唐韻】盧□切【集韻】【韻會】【正韻】郞豆切,□音漏。【說文】阨陝也。【論語】在陋巷。【疏】隘陋之巷。【左傳成九年】莒恃其陋,而不設備。 又【玉篇】醜猥也。【唐書盧杞傳】郭子儀曰:杞貌陋心險。 又【玉篇】隱小也。【廣韻】疎惡也。【書堯典】明明揚側陋。 又【荀子修身篇】少見曰陋。【禮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又【唐韻正】魯故反,音路。【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趨。於是觀禮,禮舉儀具。 【說文】本作陋。考證:〔【張衡東京賦】規遵王度,動中得趨。於是觀禮,禮舉義具。〕 謹照原文義具改儀具。ARTX.CN
陌【戌集中】【阜字部】陌【廣韻】【集韻】【正韻】莫白切【韻會】莫百切,□音貊。【玉篇】阡陌也。詳前阡字註。 又市中街也。【後漢袁紹傳】塡接街陌。 又【釋名】綃頭或曰陌頭,言其從後橫陌而前也。齊人謂之。◎按陌頭之陌,當與帞通。 又姓。見【正字通】。 又【唐韻正】古音莫各反。【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陌。【楚辭九思】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川谷兮淵淵,山峊兮硌硌。【魏文帝陌上桑詩】披荆棘,求阡陌,側足獨窘,步路局窄。虎豹嘷動,雞驚禽失,羣鳴相索。窄,古音作。 又借作百。【五代史王章傳】緡錢出入,皆以八十爲陌,章減其出者陌三。【夢溪筆談】今之數錢,百錢謂之陌。借陌字用之。【正韻】亦作佰。
降【戌集中】【阜字部】降〔古文〕夅【廣韻】下江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江切,□音缸。【爾雅釋詁】降,落也。【禮曲禮】羽鳥曰降。【釋文】降,戸江反。 又【爾雅釋言】降,下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禹貢】桑土旣蠶,是降丘宅土。【又】北過降水。【水經注】鄭註尚書,北過降水,云:降,下江反,聲轉爲共。今河內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周時國於此地者,惡言降,故攺爲共耳。 又【玉篇】降,伏也。【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 又【爾雅釋天】降婁,奎婁也。【註】奎爲溝瀆,故爲降。【疏】孫炎云:降,下也。【左傳襄三十年】於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註】周七月,今五月,降婁中而天明。【釋文】降,戸江反。○按集韻、類篇收入絳韻,作胡降切,非。 又【集韻】乎攻切,音。下也。 又【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註】降,乎攻反。【班固北征頌】奉聖皇之明策,奮無前之嚴鋒。採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遙降。 又【唐韻正】古音洪,凡降下之降,與降服之降,俱讀爲平聲。故自漢以上之文無讀爲去聲者。【詩召南】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旣見止,亦旣覯止,我心則降。又【大雅】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又】旣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飮,福祿來崇。【左傳哀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註】降,和同也。和同卽切降字,乃疾言徐言之別耳。【楚辭九歌】靈皇皇兮旣降,猋遠舉兮雲中。又【天問】皆歸射□而無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按降下之降今讀去聲,相沿已久,然唐韻正歷有明據,應從之。類篇降字無平聲,非。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巷切,音絳。【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正韻】貶也。〇按降以去聲爲正音,自玉篇始。 又叶胡郞切,音杭。【楚辭九歌】靑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東方朔七諫】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 又叶胡貢切,鴻去聲。【郭璞山海經巫咸贊】羣有十巫,巫咸所統。經技是□,術藝是綜。采藥靈山,隨時登降。【北齊享廟樂章】彝斝應時,龍蒲代用。藉茅无咎,福祿攸降。 又叶餘亮切,音漾。【習鑿齒燈詩】煌煌問夜燈,修修樹閒亮。燈隨風煒□,風與燈升降。 又叶覃韻。【梁鴻適吳詩】遊舊邦兮遐征,將遙集兮東南。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乗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按諸韻書無叶覃韻者,存俟考証。
限【戌集中】【阜字部】限【廣韻】乎□切【集韻】【韻會】【正韻】下□切,□音硍。【說文】阻也。【玉篇】界也,度也,齊也。【易艮卦】九三艮其限。【註】限,身之中也。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戰國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史記平準書】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 又【說文】一曰門榍也。【玉篇】閾也。【廣韻】與通,門閾也。 又【集韻】【正韻】□魚懇切,音峎。【集韻】切急意也。 又【韻會小補】胡艮切,音恨。【釋名】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之也。 又叶胡蹇切,音峴。【顏延之陶潛誄】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賔自免。 又叶形甸切,音現。【蘇轍送孫提□詩】開軒揖佳客,退食事書卷。爲政曾幾何,淸風自無限。卷去聲。
【寅集中】【山字部】【集韻】羽鬼切,音煒。山險也。嵬或作。 又【正字通】與嵬通。有平上二音。
□【未集中】【糸字部】□【集韻】魯猥切,音磊。【類篇】傀儡,木偶戲也。儡或作□。
【子集下】【又字部】【正韻】史,古作。註見口部二畫。【說文】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徐曰】記事當主于中正也。
陘【戌集中】【阜字部】陘【唐韻】戸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音形。【說文】山絕坎也。【玉篇】限也。【爾雅釋山】山絕陘。【疏】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又【廣韻】陘,阪也。 又地名。【春秋僖四年】遂伐楚,次于陘。【註】楚地名,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又【左傳隱十一年】與鄭人陘。又【春秋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于升陘。【註】魯地。又【左傳成二年】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註】齊邑。【戰國策】秦攻韓,圍陘。【註】在絳州曲沃縣西北,汾水之旁。 又山名。【戰國策】楚魏戰於陘山。【註】括地志,在鄭州縣西南。【史記秦始皇紀】王翦將上地下井陘。【註】山名,在常山,今爲縣。【前漢地理志】常山郡井陘。【註】井陘山在南。 又【禮月令其祀竈註】東面設主於竈陘。【疏】竈陘,謂竈邊承器之物,以土爲之。 又姓。【字彙】晉大夫,以邑爲氏。 又【集韻】吉定切,音徑。【左傳襄十六年】孟孺子速遂塞海陘而還。【註】海陘,魯隘道也。【釋文】陘,音□。徐音古定反。 【篇海】同□□□。
陙【戌集中】【阜字部】陙【唐韻】食倫切【集韻】船倫切,□音脣。【說文】水阜也。【玉篇】小阜也。 又【廣韻】常倫切【集韻】殊倫切,□音純。又【集韻】丞眞切,音辰。義□同。
陚【戌集中】【阜字部】陚【唐韻】【集韻】□方遇切,音付。【說文】丘名。【玉篇】小阜也。 又【集韻】【類篇】□罔甫切,音武。平原也。
陛【戌集中】【阜字部】陛【唐韻】傍禮切【集韻】【韻會】部禮切,□音□。【說文】升高階也。【玉篇】天子階也。【戰國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前漢東方朔傳】是時朔陛戟殿下。又【王莽傳】朱戸納陛。【註】孟康曰:納,內也。謂鑿殿臺際爲陛,不使露也。師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內之於霤也。 又天子稱陛下。【史記秦始皇紀】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蔡邕獨斷】天子必有近臣,執兵立於陛側,以戒不虞。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達尊之意。【集韻】或作。【篇海】別作□。 又【韓愈曹成王□辭】王亦有子,處王之所。惟舊之視,蹶蹶陛陛,實取實似。刻詩其□,爲示無止。【註】陛陛,猶比比,言衆多層次也。一說言王之子孫日益盛大,如歷階陛以升堂也。 又【正韻】毘意切,音避。義同。【海篇】別作□。◎按諸韻書陛字皆止上聲,惟正韻有上去二音,今□存之。《正字通》以去聲爲正音,非。
陜【戌集中】【阜字部】陜〔古文〕□【唐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音洽。【說文】隘也。【註】徐鉉曰:今俗从山作峽,非是。【玉篇】不廣也。亦作狹。【爾雅釋宮】陜而修曲曰樓。【前漢郊祀志】行溪谷中,阸陜且百里。【司馬相如封禪書】迹陜遜原,迥闊詠沫。【上林賦】赴隘陜之口。 又尋陜,地名。【史記南越傳】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陜,破石門。【註】尋陜,在始興西三百里。 又【廣韻】與陿同。史記尋陜,前漢書作尋陿。 又【集韻】訖洽切,音夾。義同。 又【集韻】地名。周召所分。○按地名乃陝也。陝字音閃,止有上聲,無入聲。陜字雖有洽夾二音,□無地名一解。集韻註誤。 【篇海】俗作陝。
陝【戌集中】【阜字部】陝【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冉切,音閃。【說文】弘農陝也。古虢國,王季之子所封也。【廣韻】周爲二伯,分陝之地,卽虢國之上陽也。秦屬三川郡,漢弘農之陝縣,後魏攺爲陝州。【公羊傳隱五年】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陞【戌集中】【阜字部】陞【廣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音升。【玉篇】上也,進也。【廣韻】登也,躋也。【爾雅釋天】素陞龍於縿。【註】畫白龍於縿,令上向也。 又姓。見【字彙】。 【玉篇】同升。【集韻】或作阩□。
陟【戌集中】【阜字部】陟〔古文〕□【廣韻】【集韻】【韻會】□竹力切,音稙。【爾雅釋詁】陟,陞也。【說文】登也。【書舜典】汝陟帝位。又【太甲】若陟遐,必自邇。又【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詩周南】陟彼崔嵬。 又【廣韻】進也。【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又【玉篇】高也。【爾雅釋山】山三襲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 又人名。【書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 又【集韻】的則切,音得。【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註】陟之爲言得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也。 【集韻】或作□徏徝騭。
【酉集中】【豕字部】豗本字。【玉篇】作。从尢作。
【備考】【酉集】【豸字部】【篇海類編】音波。
陡【戌集中】【阜字部】陡【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地名。 又【廣韻】【集韻】□與阧同。詳前阧字註。【杜甫義鶻行】陡上捩孤影。 又【正韻】頓也。通作斗。
院【戌集中】【阜字部】院【唐韻】王眷切【集韻】【韻會】于眷切,□音瑗。【說文】堅也。【玉篇】周垣也。亦作寏。【增韻】有垣牆者曰院。【唐書宣宗紀】作五王院,以處皇子之幼者。 又官廨曰院。【唐書明皇紀】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又【令狐綯傳】綯爲翰林學士,夜對禁中燭盡,以金蓮花炬送歸院。又【南部新書】自唐初來,歷五院惟二人,李商隱,張延賞。【註】五院,謂監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也。 又儒者所居曰書院。【方隅勝略】白鹿書院,在廬山。鵝湖書院,在鉛山縣。 又浮屠所居曰僧院。【傳燈錄】本行和尙云:若有人道得著,老僧分半院與汝同住。 又道流所居曰道院。【白樂天尋郭道士詩】看院止留雙白鶴。 又【廣韻】【集韻】□胡官切,音桓。又【集韻】委遠切,音婉。義□同。
陣【戌集中】【阜字部】陣【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直刃切,音□。【玉篇】旅也。【廣韻】列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後漢禮儀志】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又【玉篇】本作□。【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如戰之□。【左傳成七年】巫臣通吳於晉,敎之戰□。【佩觿集】軍□爲陣,始於王羲之小學章。◎按史記作陣,非自羲之始也。
除【戌集中】【阜字部】除【唐韻】直魚切【集韻】【韻會】□如切【正韻】長魚切,□音儲。【說文】殿陛也。【班固西都賦】玉除彤庭。 又【前漢蘇武傳】扶輦下除。【註】除謂門屛之閒。 又【玉篇】去也。【書泰誓】除惡務本。【左傳隱元年】蔓草猶不可除。又【昭十七年】振除火災。【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又【揚子方言】病愈者或謂之除。 又算法有乗除。【前漢律歷志】法除之。 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註】除者,治也。【禮曲禮】馳道不除。又【周禮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則爲主而修除。【註】治道路場壇。【左傳昭十三年】令諸侯日中造於除。【註】除地爲壇,盟會處。 又【玉篇】開也。【史記呂后紀】請得除宮。【前漢高五王傳】作淸宮。 又拜官曰除。【史記平準書】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註】先除,用也。【前漢田蚡傳】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註】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 又【正字通】隋內官服半除,唐減爲半臂。言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呼齊肩。 又易也。新舊歲之交謂之歲除。俗云除夕。【孟浩然詩】靑陽逼歲除。 又除道,漢縣名。【前漢地理志】北地郡除道縣。 又【集韻】羊諸切,音餘。【詩小雅】日月方除。【箋】四月爲除。【疏】爾雅,除作余。李巡曰: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除余字雖異,音實同也。 又【集韻】【類篇】□商居切,音書。【集韻】或省作余。義同。 又【廣韻】【集韻】遲倨切【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音箸。【詩唐風】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傳】除,去也。又【小雅】風雨攸除,鳥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傳】除,開也。 又叶魚羈切,音宜。【越采葛婦歌】號絺素兮將獻之,越王悅兮忘罪除。
陧【戌集中】【阜字部】隉【唐韻】五結切【集韻】【韻會】倪結切,□音齧。【說文】危也。从□从毀省。徐巡以爲隉凶也。班固說,不安也。【書泰誓】邦之杌隉。 又【說文】賈侍中說,隉,法度也。 【玉篇】或作□。【廣韻】同臲。【集韻】或作□摰棿倪。
隬【戌集中】【阜字部】隬【集韻】乃禮切,音你。【玉篇】地名。本作〈阝□〉。
陨【戌集中】【阜字部】隕【唐韻】于敏切【集韻】【韻會】【正韻】羽敏切,□音殞。【說文】从高下也。【爾雅釋詁】隕,墜也。【又】隕,磒落也。【註】磒,猶隕也。方俗語有輕重耳。【書湯誥】慄慄危懼,若將隕于深淵。【易姤卦】有隕自天。【春秋莊七年】夜中星隕如雨。【公羊傳】作霣。 又【禮儒行】不隕穫於貧賤。【註】隕穫,困迫失志之貌也。 又同殞。【左傳襄三十二年】巢隕諸樊。 又【集韻】王問切,音運。義同。 又【詩小雅】心之憂矣,涕旣隕之。【釋文】音蘊。 又【集韻】于倫切,音筠。義同。【詩衞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註】隕叶于貧反。 又【集韻】王權切,音圓。均也。【詩商頌】幅隕旣長。【傳】隕,均也。【箋】隕,當爲圓。圓謂周也。
险【戌集中】【阜字部】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又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又【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又【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又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又【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又【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又【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又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又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又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按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又【集韻】魚銜切,音□。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中国古籍全录
陪【戌集中】【阜字部】陪【唐韻】薄回切【集韻】【韻會】【正韻】蒲枚切,□音裴。【說文】重土也。 又【說文】一曰滿也。 又【玉篇】貳也,隨也。【廣韻】厠也。【增韻】伴也。【詩大雅】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傳】無陪貳也。【釋文】陪,本又作培。 又【玉篇】加也。【左傳昭五年】飱有陪鼎。【釋文】陪,薄回反,又扶杯反。又【定二年】分之土田陪敦。【註】陪,增也。亦作倍。步回反。【魯語】士有陪乗告奔走也。【註】陪,猶重也。 又【爾雅釋言】陪,朝也。【註】陪位爲朝。 又【玉篇】助也,益也。【史記孝文紀】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註】陪,輔也。 又【玉篇】家臣也。【禮曲禮】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又陪尾,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又陪在平原,陪安在魏郡,皆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篇海】亦作□。
【丑集上】【口字部】【集韻】沽紅切,音公。【玉篇】衆口也。 又【廣韻】職容切【集韻】諸容切,□音鍾。義同。 又【集韻】訟古作。註詳言部四畫。
陫【戌集中】【阜字部】陫【集韻】蒲枚切,音裴。【玉篇】山名。 又【廣韻】浮鬼切【集韻】【韻會】父尾切,□音膹。【廣韻】□也。亦作。【集韻】或作□。 又【集韻】父沸切,音費。隱也。【楚辭九歌】隱思君兮陫側。本作厞。或作□。中国古籍全录
陬【戌集中】【阜字部】陬【唐韻】子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侯切,□音緅。【說文】阪隅也。【戰國策】康王之時,有雀生□于城之陬。【史記絳侯世家】後吳奔壁東南陬。 又【爾雅釋天】正月爲陬。【史記歷書】閏餘乖次孟陬殄滅。【註】正月爲孟陬。【屈原離騷】攝提貞於孟陬。 又【莊子天地篇】子貢□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註】□陬,愧恧貌。 又黔陬,漢縣,因山而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黔陬縣。【註】故介國也。【後漢淳于恭傳】客隱琅邪黔陬山。 又【廣韻】聚居也。 又【前漢西域傳】昆莫欲使其孫岑陬尙公主。【史記大宛傳】作岑娶。【註】陬,子侯反。 又【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音鄒。【玉篇】隅也。 又【廣韻】鄕名。【類篇】魯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註】陬,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論語】作鄹人之子。 又【廣韻】子于切【集韻】遵須切,□音諏。【張衡南都賦】天封大胡,列仙之陬,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嶇。 【集韻】或作□。
陭【戌集中】【阜字部】陭【唐韻】於離切【集韻】於宜切,□音漪。【說文】上黨陭氏阪也。【前漢地理志】上黨郡陭氏縣。 又與崎同。【史記司馬相如傳】陭而不安。 又【集韻】於希切,音衣。義同。 又【集韻】隱綺切,音倚。隑也。 又【廣韻】【集韻】□於義切,音輢。【廣韻】陭氏縣。 又【集韻】奇寄切,音騎。義同。 【集韻】或作崎戲。通作猗。
陳【戌集中】【阜字部】陳〔古文〕□軙敶【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音塵。【玉篇】列也,布也。【書咸有一德】乃陳戒于德。【詩小雅】□饋八簋。 又【史記李斯傳】所以飾後宮,充下□。【註】下陳,猶後列也。 又【廣韻】故也。【詩小雅】我取其□,食我農人。【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又久也。【書盤庚】失于政,□于兹。【傳】今旣失政,而□久於此而不徙。【疏】釋詁云:塵,久也。孫炎曰:□居之久,久則生塵矣。古者□塵同也。故□爲久之義。 又【廣韻】張也。【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註】□謂言其過於外也。 又【廣韻】衆也。 又【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註】堂下至門徑也。【釋名】言賔主相迎□列之處也。【詩小雅】彼何人斯,胡逝我□。【註】北當階,其南接門內霤。 又國名。【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楚滅□爲縣,漢爲淮陽國,隋爲□州。 又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爲氏。 又【玉篇】或作□塵。 又【廣韻】【集韻】□直刃切。同陣。軍伍行列也。詳前陣字註。 又叶都年切,音顚。【易林】秋糧未成,無從至□。水深難涉,使我不前。【黃庭經】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後□高下□。關音涓。
陴【戌集中】【阜字部】陴【唐韻】符支切【集韻】【韻會】頻彌切【正韻】蒲靡切,□音脾。【說文】城上女牆俾倪也。【左傳宣十二年】守陴。又【成十五年】閉門登陴。 又【集韻】賔彌切,音卑。同裨。接益也。【釋名】陴,裨也,裨助城之高也。 又【集韻】蒲街切,音排。義同。 【說文】籀文作□。
陵【戌集中】【阜字部】陵〔古文〕夌□【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音凌。【爾雅釋地】大阜曰陵。【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爾雅釋丘】後高陵丘。【又】如陵陵丘。 又東陵,地名。【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又【玉篇】冢也。【齊語】陵爲之終。【註】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廣韻】侮也,侵也。【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書畢命】以蕩陵德。【傳】陵,邈也。【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註】陵,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苕,陵苕。【註】一名陵時。 又淬也。【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註】峻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又姓。【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又叶落胡切,音盧。【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又與鯪同。【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天子傳】作。
陶【戌集中】【阜字部】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 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陶縣。 又【玉篇】陶甄。【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 又陶正,官名。【左傳襄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又【書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傳】鬰陶,言哀思也。 又【爾雅釋詁】鬰陶,繇喜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陶斯咏,咏斯猶。【註】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又【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又【後漢杜篤傳】粳稻陶遂。【註】韓詩曰:陶,暢也。 又【廣韻】正也,化也。 又【揚雄解嘲】後陶塗。【註】北方國名,出馬,因以爲名。 又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 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 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 又【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又【韻會】□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从革。 又【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又【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 又【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 又【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 又【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又【朱註】陶,叶徒□反。好,叶許□反。 又叶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兹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考證:〔【左傳定二年】殷氏七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苟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囂之貌。〕 謹按此荀子榮辱篇非不苟篇。今照原書不苟篇改榮辱篇。註頑囂之貌照原文改頑嚚之貌。
陷【戌集中】【阜字部】陷【唐韻】戸韽切【集韻】【韻會】【正韻】乎韽切,□音。【說文】高下也。一曰陊也。【玉篇】墜入地也,沒也,隤也。【易需彖】剛健而不陷。【史記灌夫傳】戰常陷堅。 又【魯語】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註】猶失過也。 【玉篇】亦作錎。【集韻】同埳。【篇海】亦作□。
【未集中】【网字部】【集韻】都黎切,音低。罔也。 又【集韻】典禮切,音底。罘也。
陸【戌集中】【阜字部】陸〔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爲中也。西方之宿,昴爲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卽今之蚶也。【疏】卽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爲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隂符經】龍蛇起陸。叶上宿下覆。 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集韻】作□。□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陸字。
□【卯集下】【斤字部】□【廣韻】張略切,音灼。同鐯。钁也。【玉篇】破也。○按《集韻》作□。
□【備考】【辰集】【日字部】□【五音篇海】音謂。
陻【戌集中】【阜字部】陻【廣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因。【玉篇】塞也。【書洪範】鯀陻洪水。 【廣韻】本作垔。亦作堙。【篇海】亦作。
陼【戌集中】【阜字部】陼【廣韻】章與切【集韻】【韻會】掌與切,□音煮。【爾雅釋水】小洲曰陼,小陼曰沚。【越語】鼁黽之與同陼。【楚辭九章】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司馬相如子虛賦】且齊東陼巨海。【註】東有大海之陼。【揚雄反離騷】鳳凰翔於蓬陼。【註】蓬萊之陼,在海中。 又丘名。【爾雅釋丘】如陼者,陼丘。 又【唐韻】當古切【集韻】董五切,□音賭。【說文】水中高者也。 又【集韻】同堵。垣也。詳土部堵字註。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本作。詳邑部字註。考證:〔【爾雅釋邱】如渚者,陼邱。〕 謹照原文如渚改如陼。
陽【戌集中】【阜字部】陽〔古文〕□□□【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陽氜。
陾【戌集中】【阜字部】陾【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說文】築牆聲也。【詩大雅】捄之陾陾。【傳】陾陾,衆也。 又【廣韻】如之切【集韻】人之切,□音而。【廣韻】本作□。亦作陑。互詳陑□二字註。【篇海】譌作□。 又【廣韻】【集韻】□乃后切,音。【廣韻】衆陾。【集韻】衆也。
陿【戌集中】【阜字部】陿【廣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同陝。詳前陝字註。【前漢景帝紀】郡國或磽陿。【註】師古曰:陿謂褊隘也。
隀【戌集中】【阜字部】隀【集韻】傳容切,音重。【玉篇】地名。
隂【戌集中】【阜字部】隂【玉篇】同陰。ARTX.CN
【卯集中】【手字部】【集韻】徒渾切,音屯。搒也。與□同。或作□。
隃【戌集中】【阜字部】隃【唐韻】傷遇切【集韻】【韻會】舂遇切,□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又【廣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音輸。義同。 又【廣韻】相兪切【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又【集韻】一曰越也。 又【廣韻】羊朱切【集韻】容朱切【正韻】雲俱切,□音兪。【廣韻】隃麋,縣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隃麋縣。 又人名。【史記周本紀】子毀隃立。【註】隃,音踰。 又【呂氏春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又【正韻】與逾同。【左傳襄二十年】隃隱而待之。【司馬相如上林賦】隃絕梁。【前漢嚴助傳】輿轎而隃嶺。 又【集韻】餘招切,音姚。遠也,行也。與遙同。【前漢英布傳】隃謂布何苦而反。又【趙充國傳】兵難隃度。
隄【戌集中】【阜字部】隄〔古文〕【唐韻】都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音低。【說文】唐也。【玉篇】橋也,限也。【廣韻】防也。與堤同。【正韻】岸也。【爾雅釋宮】隄謂之梁。【註】卽橋也。【禮月令】修利隄防。【史記封禪書】閒者河溢臯陸,隄繇不息。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次于隄上。【註】隄上,周地。 又高隄,平隄,漢縣名,屬信都國。見【前漢地理志】。 又【廣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音題。義同。 又【廣韻】隄封。【前漢溝洫志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