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祝贺易德轩网首席风水师彭炜珀(铁笔居士)应邀成为北大雅博智囊客座教授称号 2021-9-7
易德轩2025蛇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1-9-2
2025年铁笔居士第三届收徒弟八字、风水教学 2024-12-22
铁笔居士2025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给你全面提升运势!! 2022-10-19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历史文化 说文解字 协会分会 周易人才库 周易书籍 国学博览 证书展示 四库全书_经库 四库全书_史库 四库全书_子库 四库全书_集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 >> 四库全书_经库 >> 康熙字典 177
康熙字典 177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国学经典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562次 更新日期:2019年11月11日 >> 进入社区

康熙字典

~,烝然汕汕。【傳】汕,樔也。【釋文】樔或作罺。【爾雅釋器】罺謂之汕。【疏】郭璞曰:今之撩罟。李巡曰:汕,以簿取魚也。【韓愈詩】况住洛之涯,魴鱒可罩汕。 又水名。【史記朝鮮傳註】張晏曰: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爲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所□切,音產。又【集韻】師閒切,音山。義□同。考證:〔以簿取魚曰汕。〕 謹照原文簿改薄。〔【詩小雅】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傳】汕汕,樔也。【箋】樔或作罺。〕 謹照傳文省下汕字。照原晝箋改釋文。

汗【巳集上】【水字部】汗【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叶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汘【巳集上】【水字部】汘【唐韻】【集韻】□倉先切,音千。【說文】水也。【玉篇】【佩觿集】皆云水名,與汗別。

汙【巳集上】【水字部】汙〔古文〕汚【唐韻】屋孤切【集韻】【韻會】汪胡切,□音烏。與洿同。【說文】濁水不流也。一曰窊下。【詩小雅】田卒汙萊。【傳】下則汙,高則萊。【正義】汙者,池停水之名。禮記曰汙其宮而瀦焉是也。【左傳隱三年】潢汙行潦之水。【疏】畜水謂之潢水,不流謂之汙。 又行濁亦曰汙。【賈誼新書道術篇】放理潔靜謂之行,反行爲汙。【書胤征】舊染汙俗。 又降也,殺也。【禮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註】有隆有殺,進退如禮。 又勞事亦曰汙。【左傳昭元年】處不辟汙。【正義】言事之勞身,若穢之汙物。 又汙邪,下地田也。【史記滑稽傳】甌窶滿溝,汙邪滿車。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故切,惡去聲。【說文】歲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汙曰汙。【詩周南】薄汙我私。【傳】汙,煩也。【箋】煩撋之用功深也。【字略】煩撋猶捼莎也。亦音烏。 又【唐韻】【集韻】【韻會】□雲俱切,音于。水名。在鄴西南。【後漢郡國志】鄴有汙水,有汙城。【註】史記,項羽擊秦軍汙水上。 又曲也。【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稱,盡而不汙。【杜註】言盡其事實,無所汙曲。 又【集韻】【韻會】【正韻】□烏瓜切,音窊。鑿地也。【禮禮運】汙尊而抔飮。【註】汙尊,鑿地爲尊。 又【韻補】叶烏戈切,音窩。【楊方合歡詩】爾根深且固,我根淺且汙。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又叶文甫切,音武。【杜甫雷詩】氣暍腸胃融,汗滋衣裳汙。吾衰尤拙計,失望築場圃。考證:〔【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文,盡而不汙。〕 謹照原晝文改稱。

汚【巳集上】【水字部】汚同汙。【玉篇】从亐者古文,从于者今文。歐陽氏曰:汚汙本一字,今經傳皆以今文書之,蓋俗从□。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深也。分汙汚爲二字。

汛【巳集上】【水字部】汛【唐韻】息晉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晉切,□音信。【說文】灑也。【司馬相如封禪書】况盡汛掃前聖數千載功業。 又【廣韻】【集韻】□所賣切,音曬。義同。一曰水貌。 又【唐韻】蘇佃切【集韻】先見切,□音霰。義同。 又【集韻】所蟹切。與灑同。ARTX.CN

【巳集下】【犬字部】【廣韻】【集韻】徒渾切【正韻】徒孫切,□音屯。【廣韻】本作豚。豕子也。或作豘。【集韻】本作□,或作□。通作肫。互詳豘肫二字註。

滏【巳集上】【水字部】滏【廣韻】扶雨切【集韻】【韻會】奉甫切,□音釜。水名。【山海經】神囷之山,滏水出焉。【註】滏水,今出臨水縣西釜口山。【郡縣志】滏水,出磁州滏陽縣西北四十二里。鼓山,亦名滏山。【左思魏都賦】北臨漳滏。

【子集下】【力字部】【集韻】以兩切,音養。【玉篇】勸也。

汜【巳集上】【水字部】汜【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似。【說文】水別復入水也。【爾雅釋水】水决復入爲汜。【疏】凡水之岐流復還本水者。【釋名】汜,止也。如出有所爲畢已復還而入也。 又【說文】一曰汜,窮瀆也。【爾雅釋丘】窮瀆,汜。【疏】謂困窮不通之水瀆名汜也。亦得名谿。【詩召南】江有汜。【木華海賦】枝岐潭淪,渤蕩成汜。 又水名。在河南成臯縣。【山海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前漢高帝紀】漢數挑成臯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大司馬咎怒,渡兵汜水。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註】臣瓚曰:今成臯東汜水是也。師古曰:此水舊讀音凡,今彼鄕人呼之爲祀。 又縣名。【廣輿記】汜水縣屬開封府,古東虢地,漢成臯,隋汜水。 又洲名。【水經注】龍陽縣汜洲長二十里,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於其上。 又濛汜,日入處也。【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濛汜。 又【韻會】養里切,音以。義同。

汝【巳集上】【水字部】汝【唐韻】人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與切,□音茹。水名。【說文】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至原鹿縣,南入於淮,謂之汝口。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春秋釋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詩周南】遵彼汝墳。 又州名。【廣韻】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爲梁縣,後魏屬汝北郡,隋移于陸渾縣北,遂攺爲汝州。【廣輿記】今屬河南州,西有臨汝城古蹟。 又汝寧,郡名。【廣輿記】秦屬潁川,漢曰汝南,元曰汝寧郡,有汝陽縣。 又姓。【書亡篇】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左傳】有汝寬。 又【韻會】通作女。【前漢地理志】女陽,女隂,□與汝同。 又爾女亦作爾汝。【書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爲。考證:〔【水經】【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孟山黃柏谷。〕 謹照原文孟改盂。黄改蒙。

汞【巳集上】【水字部】汞【唐韻】【正韻】胡孔切【集韻】【韻會】虎孔切,□音嗊。本作澒。丹砂所化,爲水銀也。 又【集韻】胡貢切,音哄。義同。

江【巳集上】【水字部】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又名江魚爲公魚。

【丑集下】【女字部】【字彙補】同婆。【楞嚴經】犍闥城。

池【巳集上】【水字部】池【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又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 又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又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又咸池,黃帝樂名。又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註】咸池,大咸也。【禮樂記】咸池備矣。【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又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又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又【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又棺飾。【禮檀弓】池視重霤。【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又【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又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又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又心之別名爲中池。【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又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又差池,飛貌。【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又黃池,地名。【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又天池,山名。在南陽。 又州名。【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又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又【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與沱通。【說文】江別流也。 又虖池,水名。在幷州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同。 又陂池,或作坡陁。【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又【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註】池□讀沱。 又【正韻】直列切,音徹。【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註】塡池當讀爲奠徹。考證:〔【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知朝夕之池。〕 謹照原文知改如。〔【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靑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隘以江河。〕 謹照原文靑改靖。隘改溢。

汤【巳集上】【水字部】湯【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音鏜。【說文】熱水也。【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 又水名。【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又【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註之,源出朐忍縣北。 又谷名。【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 又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爲湯泉郡。 又縣名。【廣輿記】湯隂縣,屬彰德府。 又【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又【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 又【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狀。【詩大雅】江漢湯湯。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浪切,音儻。熱水沃也。【禮月令】如以熱湯。 又【集韻】余章切,音陽。與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陽。【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湯谷。 又【廣韻】他浪切,音盪。與蕩通。【詩陳風】子之湯兮。【傳】湯,蕩也。【箋】言游蕩無不爲也。 又與盪同。【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 又【韻補】叶透空切,音通。【東方朔七諫】何靑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考證:〔【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 謹按原文華字屬下爲句不連芳讀,謹省華字。

汥【巳集上】【水字部】汥【唐韻】【集韻】□章移切,音支。【說文】水都也。一曰水分流也。 又【廣韻】渠基切【集韻】翹移切,□音奇。義同。 又【廣韻】【集韻】□奇寄切,音芰。水戾也。 又【集韻】平義切,音被。義同。

汦【巳集上】【水字部】汦【唐韻】直尼切【集韻】陳尼切,□音墀。【說文】著止也。 又【蔡邕釋誨】皇道惟融,帝猷顯丕。汦汦庶類,含甘吮兹。【註】汦汦,齊貌。 又【廣韻】諸氏切【集韻】掌氏切,□音只。義同。 又【集韻】與坁通。

汧【巳集上】【水字部】汧【正字通】與汧同,俗省。【唐韻】【正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音牽。水名。【說文】水出扶風汧縣,西北入渭。【水經注】汧水,出汧縣蒲谷鄕弦中谷。【爾雅釋水】汧出不流。【註】水泉潛出,自停成汙池也。又水決之澤爲汧。【疏】凡水爲人所決,爲陂障者,亦與出不流者,名爲汧。 又汧陽,縣名。【廣輿記】屬鳳翔府,漢隃糜,後周汧陽。 又【唐韻】苦薦切。【集韻】輕甸切,□音俔。又【集韻】詰定切,音罄。義□同。 又【集韻】倪堅切,音姸。淨也。

汨【巳集上】【水字部】汨〔古文〕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狄切,音覓。【說文】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沉之水。【一統志】汨羅,江名,在湘隂縣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隂,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復合,故曰汨羅。西流入湘。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忽切,音骨。治也。汨作,書亡篇名。【孔安國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汨作。【傳】汨,治。作,興也。言治民之功興,故爲汨作之篇。 又水聲。【木華海賦】浤浤汨汨。【註】波浪聲也。 又通也。【周語】决汨九川。【又】汨越九原。【韋昭註】汨,通,越,揚也。 又亂也。【書洪範】汨陳其五行。【正義】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又汨沒也。【避暑錄】今人言汨沒,當是浮沉之意。【杜甫詩】汨沒一朝伸。【韻會】通作淈。 又【集韻】【韻會】【正韻】□胡骨切,音搰。涌波也。【莊子達生篇】與齊俱入,與汨偕出。【註】司馬曰:汨,涌波也。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與汩別。【佩觿集】汨,莫的翻。汨羅江。又音骨,沒也。或从曰,非。汨、汩yì。

汩【巳集上】【水字部】汩【唐韻】于筆切【集韻】【韻會】越筆切,□音。水流也。與□同。【楚辭九章】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王逸註】汩流也。 又疾貌。【揚子方言】汩遙,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或曰遙。【司馬相如上林賦】滭沸宓汩。【註】宓汩,去疾也。 又淨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汩磑磑以璀璨。【註】汩,淨貌。 又汩越,光明貌。【何晏景福殿賦】羅疎柱之汩越。 又拂汩,鼓動之貌。【揚雄甘泉賦】帷弸彋其拂汩兮,稍暗暗而靚深。汨mì,gǔ、汩。

【丑集下】【夕字部】【集韻】柯開切,音該。多也。 又丘哀切,音開。義同。

汪【巳集上】【水字部】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光切,音尫。【說文】深廣也。【淮南子俶眞訓】汪然平靜,寂然淸澄。【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 又池也。【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汙濁者。【揚子方言】楚謂之汪,閩謂之洋。【左傳桓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又大貌。【晉語】汪是土也。 又【楊萬里擬楚辭】誕寘之祝融之汪。【註】謂南海也。 又水名。【水經注】潢水一名汪水,與洈水合,至沛入泗。 又姓。【廣韻】汪芒氏之後。【姓苑】新安人。 又【廣韻】紆往切【集韻】嫗枉切,□音枉。【後漢郡國志】汪陶,縣名。屬鴈門。【前漢志】作□。 又【廣韻】烏浪切【集韻】烏曠切,□音。停水臭也。或从廣作瀇,从枉作。 又【集韻】烏宏切。與泓同。水貌。 【說文】作□。考證:〔【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 謹照原文陂改波。〔【左傳桓十五年】蔡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謹照原文蔡仲改祭仲。

涩【巳集上】【水字部】澀【唐韻】【韻會】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濇。與歰同。【說文】不滑也。【風俗通十反篇】冷澀比干寒蜒。 又牆叠石作水文爲澀浪。【溫庭筠詩】澀浪浮瓊砌。 又竹名。【范成大桂海草木志】澀竹,膚麤澀如砂紙。【集韻】或作瀒□澁。□字原作刃下止。

汫【巳集上】【水字部】汫【集韻】棄挺切,音謦。【玉篇】汫涏,小水貌也。 又徂醒切。汫濙,水貌。 又疾正切,音淨。義同。

歊【辰集下】【欠字部】歊【唐韻】許嬌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嬌切,□音囂。【說文】歊歊,氣出貌。【班固寶鼎詩】吐金景兮歊浮雲。【註】歊,氣上出貌。【左思吳都賦】歊霧漨浡。【註】言水霧之氣如雲蒸,昏暗不明也。 又氣盛貌。【前漢敘傳】曲陽歊歊,亦朱其堂。 又熱氣也。【前漢揚雄傳】浡滃雲而散歊烝。 又凌歊,臺名。【廣輿記】凌歊臺,在太平府黃山顚,劉宋建離宮於此。 又【廣韻】火酷切【集韻】呼酷切,□音熇。又【集韻】【正韻】□黑各切,音臛。義□同。 又囂也。【集韻】从喬作□。

歋【辰集下】【欠字部】歋【唐韻】以支切【集韻】余支切,□音移。【說文】人相笑相歋瘉。或作擨,亦省作搋。 又【廣韻】以遮切【集韻】余遮切,□音耶。義同。亦作揶。擨字原从□作。

氁【辰集下】【毛字部】氁【字彙】莫胡切,音模。毛段也。 又【輟耕錄】凡調合服飾顏色,氁子,用粉、土黃、檀子,入墨一點合。又氁綾,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樣。

【辰集上】【日字部】【集韻】里黨切。與朗同。明也。 又郞宕切,音浪。暴也。

娾【丑集下】【女字部】娾【廣韻】五駭切【集韻】語駭切,□音騃。喜悅也。 又【集韻】宜佳切,音厓。醜也。

歌【辰集下】【欠字部】歌〔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左貴□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饒娥□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說文】或作謌。【集韻】或作□。

歍【辰集下】【欠字部】歍【唐韻】哀都切【集韻】汪胡切,□音烏。【說文】心有所惡,若吐也。一曰口相就也。【揚子太□經】七脂牛正肪,不濯釜而烹,則歐歍之疾至。【註】歐歍,吐逆聲。【山海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卽爲源澤。【註】郭璞曰:歍,嘔,猶噴叱。尼,止也。【集韻】亦作嗚。歍欽猶歍□。【通雅】《伯牙水仙操》云:歍欽傷宮仙不還,《伯姬引》亦用歍欽何辜。《說文》歍□,歍卽嗚。 又【古音獵要】歍音鴦。歍唈,失聲也。【淮南子覽冥訓】雍門子撫心發聲,孟嘗君爲之增欷歍唈。【註】歍唈,音鴦遏。【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牋】岐路西東,或以歍唈。

歎【辰集下】【欠字部】歎【玉篇】他旦切【唐韻】【集韻】【韻會】他案切,□音炭。【說文】吟也。【禮檀弓】戚斯歎。【疏】歎,吟息也。憤恚轉深,故因發吟息也。【禮曲禮】當食不歎,臨樂不歎。 又稱美曰歎。【禮郊特牲】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註】歎,美也。 又讚和曰歎。謂歌尾曳聲以助也。【禮樂記】壹倡而三歎。通作嘆。 又【集韻】【韻會】他干切【正韻】他丹切,□音攤。義同。【詩大雅】旣順廼宣,而無永歎。【釋文】歎,他安反。又【楚辭九思】日瞥瞥兮西沒,道遐廻兮阻歎。志稸積兮未通,悵惝罔兮自憐。【曹大家東征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歎。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俱从平聲讀。古寒、先、刪三韻通。【說文】本作〈□欠〉。籀文作□。中国古籍全录

【午集下】【穴字部】【集韻】烏禾切,音倭。穴居也。【篇海】藏也,窟也。亦作窩。

□【未集中】【羽字部】□【字彙補】古文戮字。見顏氏刊謬正俗。◎按卽□字之譌。

□【未集中】【老字部】□【字彙補】與耄同。

歐【辰集下】【欠字部】歐【玉篇】【集韻】【韻會】於口切【唐韻】烏后切,□音毆。【說文】吐也。或作嘔。【急就篇註】歐逆,吐而不下食也。【前漢嚴助傳】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山海經】薄魚一目,其音如歐。【註】郭璞曰:如人嘔吐聲也。【又】海外歐絲之野,在大踵東有女子跪據樹歐絲。【註】郭璞曰:言噉葉而吐絲,蓋蠶類也。【白氏六帖】跪樹歐絲,生桑得繭。 又與毆通,捶擊也。【史記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歐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侯切,音鷗。與謳同。氣出而歌也。 又歐歐,聲也。【魏繆襲尤射】雞鳴歐歐,明燈皙皙。皙音制。 又姓。歐冶子,古善鑄劒者,見【越絕書】。又歐侯、歐陽,俱複姓,見【漢書】。 又刀名。【後漢虞詡傳】寧伏歐刀以示遠近。【註】歐刀,□人之刀也。 又水名。【山海經】滏水東流,注于歐水。 【集韻】或作□□□。

歑【辰集下】【欠字部】歑【唐韻】虎胡切【集韻】荒胡切,□音呼。【說文】溫吹也。【玉篇】出氣息也。出曰歑,入曰哈。或作呼。中国古籍全录

歔【辰集下】【欠字部】歔【唐韻】朽居切【集韻】【韻會】【正韻】休居切,□音虛。【說文】欷也。【屈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兮。【註】歔欷,懼貌。 又啼貌。【東方朔七諫】泣歔欷而霑衿。 又【六書故】鼻出氣爲歔,口出爲噓。中国古籍全录

歕【辰集下】【欠字部】歕【唐韻】普魂切【集韻】【韻會】【正韻】鋪魂切,□噴平聲。【說文】吹氣也。【玉篇】口含物歕散也。【班固東都賦】欱野歕山。 又【廣韻】【集韻】【類篇】□普悶切,噴去聲。義同。一曰盛氣疾歕也。【穆天子傳黃澤謠】黃之池,其馬歕沙,皇人威儀。黃之澤,其馬歕玉,皇人受穀。【註】歕,也,善問切。

歖【辰集下】【欠字部】歖【玉篇】古文喜字。註詳口部九畫。 又【廣韻】許其切【集韻】虛其切,□音僖。卒喜也。 又【集韻】隱几切,伊上聲。歖,驢鳴。○按歖與音義□同。互見字註。

歗【辰集下】【欠字部】歗【玉篇】【廣韻】【集韻】□與嘯同。【說文】吟也。【詩王風】條其歗矣。【毛傳】條條然歗也。歗,籀文嘯字。

歘【辰集下】【欠字部】歘欻本字。【六書故】氣翕歘如焱也。【關尹子四符篇】吾之神一歘無起滅,【張衡思□賦】歘神化而蟬蛻,【石崇思歸引序】歘復見牽羈婆娑於九列,皆與欻同。忽也,疾也。餘詳欻字註。

歙【辰集下】【欠字部】歙【唐韻】【正韻】許及切【集韻】【韻會】迄及切,□音吸。【說文】縮鼻也。一曰斂氣也。【老子道德經】將欲歙之,必故張之。【淮南子精神訓】開閉歙張,各有經紀。 又與翕同。【前漢韓延壽傳】郡中歙然。【匡衡傳】歙然歸仁。又【詩小雅】翕翕訿訿。【漢書】作歙歙訿訿。【荀子】作噏噏呰呰。 又與脅通。【張衡應閒】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註】歙,亦脅也。 又芔歙,林木鼓動之聲。【司馬相如上林賦】藰蒞芔歙。【註】芔,古卉字。 又歙赩,赤色盛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皓壁□曜以日照,丹柱歙赩以電烶。 又【廣韻】書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失涉切,□音攝。義同。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丹陽有歙縣。【師古註】音攝。【廣輿記】□州府,晉曰新安,隋唐曰歙州,今爲縣,屬□州府。 又【集韻】虛涉切,音偞。懼貌。或作惵。

歛【辰集下】【欠字部】歛【玉篇】【集韻】□呼濫切,蚶去聲。【博雅】欲也,予也。【廣韻】與□通。戲乞物也。 又【玉篇】【集韻】呼甘切【廣韻】呼談切,□音蚶。又【集韻】呼含切,音。又丘凡切,音顩。義□同。 與斂別。

【卯集中】【手字部】【唐韻】許縣切【集韻】翾縣切,□音絢。擊也。或作揈。 又【集韻】呼宏切,音轟。揮也。與揈同。

歜【辰集下】【欠字部】歜【廣韻】尺玉切【集韻】【韻會】樞玉切,□音觸。【說文】盛氣怒也。 又人名。【左傳】有甘歜、邴歜。【戰國策】有顏歜。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徂感切,蠶上聲。【左傳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閱來聘享有昌歜。【杜註】昌歜,昌蒲葅。正義曰:《周禮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昌本。鄭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爲葅,知昌歜卽是昌蒲葅也。齊有邴歜,魯有公甫歜,其音爲觸,此昌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徧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別名,未知其所由也。【韓愈贈無本詩】家住幽都遠,未識氣先感。來尋吾何能,無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國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郭註】歜,乍感反。又音觸。【廣韻】或作□。【集韻】或作□。□字原从日从蜀。

【丑集下】【女字部】【集韻】空媧切。音跬。女也。跨,美貌。

泼【巳集上】【水字部】潑【集韻】【韻會】【正韻】□普活切,音鏺。【玉篇】水漏也。一曰弃水也。 又【李翊俗呼小錄】雨一番一起爲一潑。 又【孫穆鷄林類事】高麗方言謂足曰潑。 又【韻補】叶傍各切,音泊。【蘇軾詩】雨霽讀書處,亂翠曉如潑。偏偏貯秋雨,歲歲壞籬落。 【集韻】或省作□。

歬【辰集下】【止字部】歬【廣韻】古文前字。【說文】从止在舟上。註詳刀部七畫。

沊【巳集上】【水字部】沊【集韻】丁紺切,音馾。沊沊,水聲也。

歞【辰集下】【欠字部】歞【集韻】鄂合切,音□。歁歞,癡貌。

歟【辰集下】【欠字部】歟【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音余。【說文】安氣也。【徐曰】氣緩而安也。俗以爲語末之辭。【班固明堂詩】猗歟緝熙,允懷多福。【王粲登樓賦】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經傳通作與。【禮祭義註】與者,不執定之辭。 又【廣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與。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茹切,音豫。義□同。【正字通】歟無羽、豫二音。《字彙》又音羽,又音豫,義同。不知羽爲與之本音,卽賜與之與。豫爲與之轉音,卽《魯論》吾其與聞之與。與字轉平,借作歟,義通歟,溷借上去二聲同與,則難通也。○按此言誠是,因諸韻書相沿日久,故兩存之。 【說文】或書作欤。中国古籍全录

歠【辰集下】【欠字部】歠【廣韻】昌悅切【集韻】【韻會】姝悅切,□音啜。【說文】飮也。【禮曲禮】毋歠醢。【楚辭漁父】餔其糟而歠其醨。又大飮也。【禮曲禮】毋流歠。【鄭註】流歠,大歠,嫌欲疾也。【枚乘七發】小飰大歠,如湯沃雪。 【集韻】或作□吷□。○按歠與口部啜字別。啜,泣貌。《正譌》云俗作啜,非。

歡【辰集下】【欠字部】歡〔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讙。【說文】喜樂也。【徐曰】喜動聲氣,故从欠。【禮檀弓】啜菽飮水盡其歡。又【樂記】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亦作懽。【孝經孝治章】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又作驩。【孟子】驩虞如也。【前漢王褒傳】驩然交欣。 又合歡,漢殿名。【班固西部賦】後宮則有合歡增成。又樹名。【崔豹古今注】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樹之階庭,使人不忿。又竹名。【僧贊寧筍譜】雙稍竹出九疑山,筍長,獨莖。及生枝葉卽分爲兩梢,謂之合歡竹。又橘名。【廣輿記】荆州江陵有合歡橘。 又歡伯,酒也。【焦氏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 又【韻補】叶許元切,音暄。【魏韋誕親蠶頌】同碩慶于生民,發三靈之永歡。苞繁祐于萬國,卷福釐以言旋。 【集韻】或作孉。亦作〈女歡〉。

止【辰集下】【止字部】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論語】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又凡戰而被獲曰止。【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杜註】內諱獲,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詩鄘風】人而無止。【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書益稷】合止柷敔。【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ARTX.CN

正【辰集下】【止字部】正〔古文〕□□□【唐韻】【韻會】【正韻】□之盛切,音政。【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註】守一以止也。【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易乾卦】剛健中正。【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備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書君牙】咸以正罔缺。 又【爾雅釋詁】正,長也。【郭註】謂官長。【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杜註】五正,五官之長。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冥,土正曰后土。 又官名。【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鄭註】正,於周鄕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 又朼載也。【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註】正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云:物以正爲常。又正人,尋常之人也。【書洪範】凡厥正人。【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正歲會,正月要。【註】正,猶定。 又決也。【詩大雅】維龜正之。 又治其罪亦曰正。【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正之。【註】正之者,執而治其罪。《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又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爾雅釋泉】濫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又平質也。【論語】就有道而正焉。【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爲正。【註】謂質正其是非也。 又以物爲憑曰正。【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註】有正者,以託戒使不忘。 又釐辨也。【論語】必也正名乎。 又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又預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 又三正。【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正,愼三微。【註】三正,天地人之正。 又人臣之義有六正,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說苑】。 又七正,日月五星也。【書舜典】作七政。【史記律書】作七正。 又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又【大品經說】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王屮頭陀寺□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又先正,先賢也。【書說命】昔先正保衡。 又諡法。【汲冢周書】內外賔服曰正。 又與政通。【詩小雅】今兹之正。【禮月令】仲春班馬正。皆與政同。 又朝覲曰朝正。【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正於王。【杜註】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杜甫詩】不見朝正使。 又姓。【廣韻】宋上卿正考父之後。漢有正錦,《後魏志》有正帛。又複姓,漢有正令官。 又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又【廣韻】之盈切。【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音征。歲之首月也。【春秋】春王正月。【公羊穀梁傳註】音征。或如字。今多讀征。 又室之向明處曰正。【詩小雅】噲噲其正。 又射侯中曰正。【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毛傳】二尺曰正。【疏】正大於鵠,三分侯廣,而正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又【儀禮大射儀鄭註】正者,正也。亦鳥名。齊魯之閒名題肩爲正。正,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爲雋,故射取名焉。 又與征通。【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正。【疏】正,音征。謂賦稅也。唐武后作□。考證:〔【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出不出反,戰不正勝。〕 謹照原文不出反改不正反。ARTX.CN

此【辰集下】【止字部】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步【辰集下】【止字部】步【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音捕。【說文】行也。【書武成】王朝步自周。【傳】步,行也。《正義》曰:《爾雅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爲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爲行也。【楚辭招】步騎羅些。【註】乗馬爲騎,徒行爲步。 又【小爾雅】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白虎通】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隂陽也。【周禮夏官】射人以貍步張三侯。【註】鄭司農云:貍步,謂一舉足爲步,於今爲半步。 又【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禮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正義曰】古者八寸爲尺,周尺八尺爲步,則一步六尺四寸。【史記秦始皇紀】數以六爲紀,六尺爲步。【註】索隱曰:《管子》《司馬法》皆云六尺爲步,非獨秦制。又王制八尺爲步,今以六尺四寸爲步,步之尺數亦不同。 又輦行曰步。【韻會】世稱輦車曰步輦,謂人荷而行,不駕馬也。 又徐行曰步。【屈原離騷】步余馬於蘭臯兮。【說苑建本篇】走者之速,步者之遲。 又促行曰趨,闊行曰步。【莊子田子方】步亦步,趨亦趨。 又【任昉述異記】水際謂之步。上虞縣有石駞步,吳中有瓜步,吳江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按吳楚閒謂浦爲步,語之訛耳。【水經注】贛水逕豫章郡北爲津步,步卽水渚也。【靑箱雜記】嶺南謂村市爲墟,水津爲步。 又【柳宗元鐵爐步志】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韓愈孔戣墓誌】蕃舶至泊步,有下碇之稅。通作埠。今人呼船儈曰埠頭。埠音如步。 又【爾雅釋樂】徒擊鼓謂之步。【疏】凡八音備作曰樂。一音獨作不得以樂名也。 又人才特出謂之獨步。【晉書王坦之傳】江東獨步王文度。 又馬步,謂神爲災害馬者。一曰行神。【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 又人物烖害之神皆曰步。【周禮夏官校人疏】□冥之步,人鬼之步是也。又【地官族師祭酺註】酺者,爲人物烖害之神。故書酺爲步,蓋步與酺字異而音義同也。 又習馬曰步馬。【左傳襄二十六年】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又牽行也。【禮曲禮】步路馬必中道。 又行師曰步師。【左傳僖三十三年】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 又行爵曰步爵。【禮少儀】未步爵,不嘗羞。 又推歷曰步歷。【左傳文元年疏】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歷謂之步歷。【後漢楊厚傳】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陸機演連珠】儀天步晷,而修短可量。 又《律歷》,書名,五星爲五步。見【漢制考】。 又運也,國運曰國步,天運曰天步。【詩小雅】國步蔑資。【又】天步艱難。 又陟大位曰攺步。【周語】攺玉攺步。 又步驟。【後漢曹褒傳】三五步驟,優劣殊軌。【註】《孝經鉤命決》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宋均註云:步謂德□道用,日月爲步,時事彌順,日月亦驟,勤思不已,日月乃馳,是優劣也。 又姓。【廣韻】晉有步場,食采於步,後因氏焉。孔子弟子有步叔乗,三國吳丞相步騭。又三字姓。【後魏書】有步六孤氏,後改爲陸氏。又西方步鹿根氏,後改爲步氏。又【北齊書】有步大汗氏。 又百步,溪名。【廣輿記】在台州臨海縣,一呼惡溪。 又千步,香名。【任昉述異記】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聞千步。今海嵎有千步草,是其種也。《雜貢籍》曰:南郡貢千步香。 又步光,劒名,見【越絕書】。 又步搖,婦人首飾名。見【採蘭雜志】。【俗書正訛】从□,反止也。从少,非。□字仅在步字中使用,日人将步简化为歩,便利步字的使用。

武【辰集下】【止字部】武【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又【伊訓】布昭聖武。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武,居冠屬武。又【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又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禮曲禮】前朱雀而後□武。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考證:〔【汲冢周書】剛彊直理曰武。〕 謹照逸周書及北史于忠傳,直理改理直。〔【廣韻】本自白馬元地。〕 謹照原文元改氐。

□【辰集上】【日字部】□【正字通】匹妙切,音票。置物風日內令乾。

□【未集下】【肉字部】□【篇海】毛載切。背側肉也。

【丑集下】【大字部】夰字之譌。中国古籍全录

歧【辰集下】【止字部】歧【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音祁。【集韻】同跂。足多指也。或作枝。 又歧路也。【顏延之赭白馬賦】臨歧矩步。【註】歧,歧路也。《爾雅》曰:二達謂之歧。【後漢張堪傳】麥穗兩歧。【註】一莖兩穂,如歧路之二達。 又歧歧,飛行貌。【潘岳笙賦】翾翾歧歧。 通作岐。 又【玉篇】古文□字。註詳邑部四畫。

歪【辰集下】【止字部】歪【字彙】烏乖切,音崴。不正也。○按此乃竵之俗字。《正字通》云:《說文》竵訓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作歪,《字彙》訓與竵同,不知歪卽竵之譌。別見立部竵字註。

歫【辰集下】【止字部】歫【唐韻】其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臼許切,□音巨。【說文】止也。从止巨聲。一曰搶也。【徐曰】搶,頭撞地也。一曰超歫。 又【玉篇】違也,戾也,至也。與距通。【前漢食貨志】元龜歫冉,長尺二寸。【註】冉,龜甲緣。歫,至也,度背兩邊緣尺二寸也。【揚雄羽獵賦】騰空虛歫連卷。【註】師古曰:歫,卽距字。

歭【辰集下】【止字部】歭【唐韻】直离切【集韻】陳知切,□音馳。【說文】也,歭不前也。通作踟□。 又【廣韻】直里切【集韻】丈里切,□音峙。與峙通。供具也。【書費誓】歭乃糗糧。《石經》从山作峙。

歮【辰集下】【止字部】歮【字彙補】與澀同。【漢犍爲楊君頌】□路歮難。

殕【辰集下】【歹字部】殕【玉篇】【廣韻】□方九切,音缶。【博雅】敗也,腐也。 又【唐韻】芳武切【集韻】斐父切,□音撫。物敗生白曰殕。 又【集韻】奉甫切,音父。義同。 又【玉篇】步北切【集韻】鼻墨切,□音蔔。與踣同。斃也,僵也。【左傳襄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亦作殕。【杜光庭錄異記】趙□奴,長三尺餘,或拜跪跳躍,倒踣於地。 又【廣韻】愛黑切,音餩è。殪殕也。義同。

歰【辰集下】【止字部】歰【唐韻】色立切【集韻】色入切,□音濇。【說文】不滑也。【玉篇】難轉也。 又【博雅】歰,吃也。【揚子方言】□極,吃也。楚語也。或謂之軋,或謂之歰。【郭註】語歰難也。 又【六書故】水涸行艱謂之歰,味苦歰亦謂之歰。 又【集韻】色甲切,音箑。與翣同。棺羽飾也。【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翣柳作接橮。鄭司農云:接讀爲歰,橮讀爲柳,皆棺飾。檀弓曰:周人牆置翣。《春秋傳》曰四歰不蹕。今《左傳》歰作翣。 【說文】从四止。【徐鉉曰】四皆止,故爲歰。當作歰。經典作歰。【集韻】或作澀、□、澁。詳水部澀字註。歰从二□。

歱【辰集下】【止字部】歱【唐韻】之隴切。【說文】跟也。 又【玉篇】古文踵字。註詳足部九畫。

歲【辰集下】【止字部】歲〔古文〕□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 又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十二歲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爲陽人之所見,太歲爲隂人所不覩,故舉歲星以表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惟於一辰之上爲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歲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建子,子有太歲,至後年,歲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於□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歲。推此已後皆然。又歲星木會在東方,爲靑龍之象,天之貴神福德之星,所在之國必昌。又【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爲淸廟,歲星廟也。【孝經鉤命決】歲星守心年穀豐。【左傳昭三十二年】史墨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又【岳珂桯史】今星家以太歲爲凶星。【王充論衡】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 又年穀之成曰歲。【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杜註】歲,年穀也。【前漢武帝詔】爲歲事曲加禮。 又周制有歲計、歲會。【周禮春官】職歲。【註】主歲計者。【又】歲終,則令百官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又】司會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歲會攷歲成。 又【史記天官書】臘之明日曰初歲。【四民月令】亦曰小歲。又始歲曰獻歲。【楚辭招魂】獻歲發春。【註】獻,進也。歲始來進,春氣奮揚也。又【東京夢華錄】除夕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又【風土記】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飮,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又【蘇軾饋歲詩序】蜀中値歲晚閒遺,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爲別歲。 又萬歲,山名。在桂陽。【水經注】萬歲山生靈壽木,溪下卽千秋水。水側居民號萬歲村。又水名。【伏琛三齊略記】曲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又湖名。【廣輿記】萬歲湖,在建昌府南豐縣。又宮名。【三輔黃圖】汾陽有萬歲宮。又木名。【爾雅釋木疏】杻一名檍,今宮園種之,名萬歲木,取名於億萬也。 又【集韻】相絕切,音雪。義同歱。【曹植平原公主誄】城闕之詩,以日喩歲。况我愛子,神光長滅。歲亦讀雪。 又【集韻】蘇臥切,音。歲,穀名。 【說文】从步戌聲。律歷書名五行爲五步。一說从步者,躔度之行,可推步也。从戌者,木星之精,生於亥,自亥至戌而周天。戌與歲亦諧聲,別作嵗、歳,□非。考證:〔【周禮春官】馮相氏疏十有二歲。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爲大周。〕 謹照原文爲字改一字。〔三歲則大計羣吏之屬,而誅賞之。〕 謹照周禮原文屬改治。

歵【辰集下】【止字部】歵【玉篇】助革切,音齚。正也,齊也,好也。亦作賾。

歷【辰集下】【止字部】歷〔古文〕□【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音靂。【說文】過也。一曰經歷。【書梓材】殺人歷人。【註】歷人者,罪人所過。【前漢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歷鬭食。【韋昭註】自下往觸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經之爲歷,突掩爲陵,星相擊爲鬭。 又次也。【禮月令】季冬,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註】歷,猶次也。 又盡也。謂徧及之也。【書盤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前漢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師古註】歷謂歷觀之。 又踰也,越也。【孟子】不歷位而相與言。【大戴記】竊盜歷法妄行。 又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註】歷,猶疎也。【後漢列女傳】蓬髮歷齒,未知禮則。 又錯也。【莊子天地篇】交臂歷指。 又亂也。【大戴記】歷者,獄之所由生。【註】歷,歷亂也。【鮑照詩】黃絲歷亂不可治。 又歷歷,行列貌。【古樂府】歷歷種白楡。 又釜鬲謂之歷。【史記滑稽傳】銅歷爲棺。【索隱曰】歷卽釜鬲也。 又歷錄,文章之貌。見【詩疏】。 又寂歷,猶寂寞也。【張說詩】空山寂歷道心生。 又山名。【括地志】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一名歷山,舜耕處。【廣輿記】蒲州今屬平陽府。又濟南有歷山,《漢志》充縣亦有歷山。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信都國有歷縣。又歷城縣,屬濟南,卽齊州縣也。【地理通釋】田廣罷歷下兵,卽其地。後漢安帝建光三年,黃龍見歷城。 又湖名。【廣輿記】歷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爲郡之巨浸。 又《爰歷》,書名。【說文序】趙高作《爰歷篇》,所謂小篆。 又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又《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 又與霹靂之靂同。【前漢天文志】辟歷夜明。【後漢蔡邕傳】辟歷數發。 又與馬櫪之櫪同。【前漢梅福傳】伏歷千駟。 又同壢。坑也。考證:〔【索隱註】歷卽釜鬲也。〕 謹按索隱卽史記註之名,旣稱索隱不得稪稱註,謹改註爲曰。

歸【辰集下】【止字部】歸〔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又姓。 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漢□作歸。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歹【辰集下】【歹字部】歹〔古文〕□。同□,俗省。本作□,隷作歺。【俗書正誤】歹,音遏。【長箋】今誤讀等在切,爲好字之反。□字原从卜从冂作。中国古籍全录

□【未集中】【网字部】□【廣韻】□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音必。□亦从网。【廣雅】兔罔也。【玉篇】罔小而長柄也。○按《說文》作畢。从□象形。後人加網于其上。《詩小雅》: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止作畢。

□【未集中】【耒字部】□【集韻】符遇切,音附。田器。

□【辰集上】【月字部】□【字彙】虛宜切。音僖。月光也。【正字通】曦字之譌。

歺【辰集下】【歹字部】歺同□。□,古文歺。

死【辰集下】【歹字部】死〔古文〕□□【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斯上聲。【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禮曲禮】庶人曰死。【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辯】願徼□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說文】从人作□。又□,同。中国古籍全录

髨【亥集上】【髟字部】髨【說文】與髡同。

媤【丑集下】【女字部】媤【集韻】同。

歾【辰集下】【歹字部】歾【唐韻】【集韻】□莫勃切,音沒。【說文】終也。【左傳僖二十二年】叔詹曰:楚王其不歾乎,爲禮而卒於無別,將何以歾。【註】不歾,言不以壽終也。 又呼骨切,音忽。盡也。【揚子太□經】詘其節,執其術,共所歾。【註】術,道也。歾,盡也。節于道,歾身而已。歾,音忽。○按諸韻書無忽音,今補入。 又【集韻】武粉切,音吻。與刎同。斷也。 【玉篇】古文沒字。

歿【辰集下】【歹字部】歿同歾。【玉篇】古文沒字。 又殟歿,舒緩貌。【傅毅舞賦】超□鳥集,縱弛殟歿。

殀【辰集下】【歹字部】殀【廣韻】【集韻】【韻會】於兆切【正韻】伊鳥切,□音夭。【玉篇】歿也。短折曰殀,壽之反也。【孟子】殀壽不貳。亦作夭。 又斷殺也。【禮王制】不殺胎,不殀夭。【鄭註】殀,斷殺也。少長曰夭。

【申集上】【艸字部】【唐韻】去魚切,音祛。草器。 又丘倨切,音去。草名。 【類篇】作□。

【亥集上】【骨字部】【廣韻】【集韻】□苦骨切,音窟。力作也。【博雅】勤仂也。【玉篇】用力也。 又【廣韻】口滑切,音闊。義同。

殇【辰集下】【歹字部】殤【唐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未成人喪也。【禮喪服傳】年十六至十九死爲長殤,十二至十五死爲中殤,八歲至十一歲死爲下殤,七歲以下爲無服之殤,生未三月不爲殤。又【禮檀弓】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又【周禮地官媒氏】禁嫁殤者。【註】殤十九以下。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 又死於國事、無主之鬼曰國殤。【楚辭】有《國殤》篇。

殉【辰集下】【歹字部】殉【廣韻】辭閏切【集韻】徐閏切【韻會】【正韻】松閏切,□音徇。【玉篇】用人送死也。【禮檀弓】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左傳文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爲殉。國人哀之,爲之賦《黃鳥》。 又營也,求也。【書伊訓】殉于貨色。【傳】殉,求也。正義曰:殉者,心循其事,是貪求之意,故爲求。【前漢李陵傳】殉國家之急。【註】師古曰:殉,營也。一曰從也。又【班固幽通賦】豈余身之足殉兮,違世業之可懷。【項岱註】亦訓營。 又凡以身從物皆曰殉。【莊子騈拇篇】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天下盡殉也。彼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又【集韻】松倫切,音旬。義同。【書伊訓】殉于貨色。徐邈讀。 又【集韻】余絹切,音蝝。義同。考證:〔【左傳文六年】秦伯好任卒。〕 謹照原文好任改任好。

殊【辰集下】【歹字部】殊【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音殳。【說文】死也。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莊子在宥篇】殊死者相望也。【註】廣雅曰:殊,斷也。司馬云決也。一曰誅也。《字林》云死也。【前漢宣帝詔】赦殊死以下。 又絕也。【前漢宣帝詔】骨肉之親,粲而不殊。【師古註】粲,明也。殊,絕也。明於仁恩,不離絕也。【前漢韓信傳】軍皆殊死戰。【師古註】殊,絕也。謂決意必死。 又斷絕也。【左傳昭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 又傷而未絕也。【史記蘇秦傳】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 又別也,異也。【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塗。【禮大傳】殊□號,異器械。 又過也。【後漢梁竦傳】母氏年殊七十。【註】殊,猶過也。 又語詞。【詩魏風】殊異乎公路。 又殊庭,蓬萊仙人庭也。【前漢郊祀志】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幾至殊庭。 又叶時流切,音酬。【陳琳詩】沈淪衆庶閒,與世無有殊。紆鬱懷傷結,舒展有何由。中国古籍全录

残【辰集下】【歹字部】殘【廣韻】昨干切【集韻】【韻會】財干切,□音。【說文】賊也。【詩小雅】廢爲殘賊。【孟子】賊義者謂之殘。 又【釋名】殘,踐也。踐使殘壞也。【書泰誓】殘害于爾萬姓。又【史記樊噲傳】殘東垣。【註】謂多所殺傷也。 又惡也。【書泰誓】取彼凶殘。【史記陳餘傳】爲天下除殘。 又放逐也,殺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放弑其君,則殘之。【揚子方言】殺也。晉魏河內之北,謂爲殘。音廩。或洛感反。 又食餘也。【杜甫詩】殘杯與冷炙。 又煑肉之名。【張協七命】鷰□猩脣,髦殘象白。【註】髦,髦牛也。殘白,蓋煮肉之異名。【崔駰博徒論】□臛羊殘。 又殘缺也。【劉歆移太常博士書】專已守殘。【註】師古曰:專執已所偏見,苟守殘缺之文。 又穿鑿傅會謂之蕞殘。【王充論衡】蕞殘滿車,不成爲道。玉屑滿篋,不成爲寶。 又惡罵曰殘罵。【揚子方言】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 又貪暴吏曰殘吏。【後漢明帝紀】殘吏放手。 又五殘,星名。【史記天官書】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其星狀類辰星。【正義曰】五殘,一名五鋒。【前漢藝文志】有《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又與戔通。【易賁卦】束帛戔戔。【註】引子夏《易》束帛殘殘。 又【魏志】辰韓名樂浪人爲阿殘。東方人名我爲阿,謂樂浪人本其殘餘之人也。 又膾殘,魚名。【皮日休詩】分明數得膾殘魚。 又【高僧傳】明瓚禪師,性懶而食殘,號懶殘。 又【韻補】叶財先切,音前。【班彪北征賦】首身分而不寤兮,猶數功而辭諐。何夫子之妄說兮,孰云地脈而生殘。 又【夢溪筆談】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爲右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从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少也,水之少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類皆以戔爲義。○按殘義本兼大小而言,姑附記於此。考證:〔【崔駰博徒論】□曤羊殘。〕 謹照原文曤改臛。

治【巳集上】【水字部】治〔古文〕乿【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正韻】陳知切,□音持。水名。【說文】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 又水,出泰山。【前漢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陽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又【集韻】湯來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門郡。【前漢地理志】鴈門郡隂館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 又理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七日嬪婦,化治絲枲。 又盈之切,音怡。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直利切【正韻】直意切,□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 又□習也。【周禮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禮。 又校也。【戰國策】皆無敢與趙治。 又有所求乞也。【周禮地官旅師】凡新甿之治,皆聽之。 又監督也。【周禮地官鄕師】用役則帥其民而至,遂治之。 又聽獄之成辭亦曰治。【周禮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則主之。【註】所上治,謂獄訟之小事,不附罪者也。 又才多亦曰治。【左傳莊九年】鮑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註】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 又道家靜室曰治。【六朝詩話】送謝靈運於杜治,猶今之宮觀也。 又所都之處曰治。【前漢田儋傳】更王膠東,治卽墨。【註】治,謂都之也。 又州郡所駐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揚刺史曰治會稽。 【毛氏韻增】治字本平聲,脩治字借爲去聲,經典釋文治字平聲皆無音,假借治道平治字,□直吏切。考證:〔【周禮春官大宗伯】治其大體。〕 謹照原文體改大禮。中国古籍全录

沼【巳集上】【水字部】沼【唐韻】之少切【集韻】【正韻】止少切【韻會】止小切,□昭。上聲。【說文】池也。一說圓曰池,曲曰沼。【詩召南】于沼于沚。 又【集韻】之笑切,音照。義同。

沽【巳集上】【水字部】沽〔古文〕夃【唐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音孤。水名。【前漢地理志】沽水出漁陽塞外,東至泉州入海。【水經注】沽河出塞外禦夷鎭西北丹花嶺。 又賣也。【論語】求善賈而沽諸。 又買也,別作酤。【詩小雅】無酒酤我。 又【廣韻】公戸切【集韻】【韻會】古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屠沽,賣酒者。【尸子】屠者割肉知牛之多少,則沽者亦知酒之多少也。 又略也。【禮檀弓】杜橋之母喪,宮中無相,以爲沽也。 又物之麤惡者曰沽。【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註】謂功沽上下。【疏】沽謂麤惡者,爲下等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慕切,音顧。義同。考證:〔【詩小雅】有酒酤我。〕 謹照原文有酒改無酒。

沾【巳集上】【水字部】沾【唐韻】【集韻】【韻會】□他兼切,音添。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又【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又【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詹。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又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 又【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亦水名。 又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又【集韻】【正韻】□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沿【巳集上】【水字部】沿【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音鉛。【說文】沿,緣水而下也。【書禹貢】沿于江海。【傳】順流而下曰沿。 又循也。【禮樂記】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註】沿猶因述也。【疏】謂因而更攺也。 又【集韻】沇,古作〈氵〉,卽沿字。註詳四畫。俗作。考證:〔【樂記】禮樂之情,故明王以相沿也。〕 謹照原文情下增同字。

況【巳集上】【水字部】況〔古文〕□【唐韻】許訪切【集韻】【韻會】【正韻】許放切,□音貺。【說文】寒水也。 又矧也,譬也。【莊子知�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上一篇周易文章:康熙字典 180
·下一篇周易文章:康熙字典 179

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 易德轩
国学
国学经典 易德轩

易德轩吉祥网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易德轩故事 | 分类导航 
 
手机版 | 电脑版
易德轩周易 2006-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来源:易德轩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