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当时杜甫处于漂泊西南的状态,远离故乡,目睹国家的动荡和自身的遭遇,心中充满感慨,借咏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人借王昭君的事迹,既表达了对王昭君远嫁异域、身世凄凉的深切同情,也借昭君的 “怨恨”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悲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将个人身世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讽喻意义。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_原文及翻译
作者: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对照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