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十二古揚州下今置郡府二十七縣一百三十七丹陽潤六縣丹徒丹陽句容江寧延陵金壇晉陵常五縣武進晉陵義興無錫江陰吳郡蘇七縣吳長洲常熟嘉興海鹽華亭崑山吳興湖五縣烏程武康安吉德清長城餘杭杭九縣錢塘富陽臨安於潛唐山紫溪鹽官新城餘杭新定睦六縣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遂安還淳新安歙四縣歙休寧黟婺源會稽越六縣會稽山陰剡蕭山餘姚諸暨餘姚明四縣鄮奉化慈溪翁山臨海台六縣臨海始豐樂安寧海黃巖象山縉雲處五縣蒼松陽縉雲遂昌青田永嘉溫四縣永嘉橫陽安固樂城東陽婺六縣金華義烏永康武義東陽蘭溪信安衢六縣信安須江龍丘常山盈川玉山鄱陽饒五縣鄱陽餘干樂平浮梁弋陽潯陽江三縣潯陽彭澤都昌章郡洪六縣南昌高安豐城新吳武寧建昌臨川撫四縣臨川南城崇仁南豐廬陵吉五縣廬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宜春袁三縣宜春萍鄉新喻南康虔六縣贛雩都虔化大庾信豐南康近置安遠建安建六縣建安浦城邵武建陽將樂沙長樂福八縣閩侯官福唐長樂連江長溪古田尤溪近置永泰清源泉四縣晉江南安莆田仙遊漳浦漳三縣漳浦龍溪龍巖近置臨汀汀三縣長汀龍巖近為沙縣寧化潮陽潮三縣海陽潮陽程鄉丹陽郡東至晉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廣陵郡六合縣四百五十三里。北至廣陵郡六十三里。東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廣陵郡六十三里。東北到廣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四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戶十萬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萬七千三百。
潤州今理丹徒縣。春秋時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秦為會稽、鄣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屬鄣郡,以東屬會稽郡。漢初為荊國,荊王劉賈墓在今郡城內。吳王濞反,濞,披義反。後屬江都國。武帝分屬丹陽、會稽二郡地。後漢為丹陽、吳二郡之地。吳主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後都於秣陵,改為建業。至孫皓,為晉將王濬所滅。晉平吳,為毗陵、丹陽二郡地,兼置揚州。領郡十八,理於建業,即江寧縣。元帝渡江,都建業,改丹陽太守為丹陽尹。爾雅曰「絕高為京」。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似河內郡,內鎮優重。宋置南東海郡及南徐州,領郡十七,理於此。而揚州如舊。齊梁以後並因之,以至於陳,京口常為重鎮。隋大將賀若弼自廣陵來襲,陷之,遂滅陳。隋平陳,郡廢,於石頭城置蔣州,又廢南州為延陵鎮,後又分置潤州於鎮城。州東有潤浦。煬帝初,卅廢。延陵、曲阿、句容等縣悉屬江都郡,而江寧縣則屬丹陽郡地。大唐初,輔公祏據之。剋平,合舊丹陽、南徐之地,併為潤州,或曰丹陽郡。領縣六:
丹徒古朱方,後名谷陽。春秋時,齊慶封奔吳,與之朱方,即此也。秦時有瞻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使赭衣徒三千人鑿南坑,以敗其勢,故云丹徒。吳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進。晉太康三年,復曰丹徒。隋曰延陵。有句驪山,黃鶴山,北固山,京峴山亦曰京口,譙山戍。中国古籍全录
丹陽古雲陽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漢因之。漢丹陽郡所領丹陽縣,非今縣也。梁改為蘭陵郡,大唐天寶初,改為丹陽。有練湖,亦曰後湖。
句容漢舊縣。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字之曲,縣名取其義。有下蜀戍。
江寧本名金陵,秦始皇改為秣陵。漢丹陽縣在此。建安十六年,吳改為建業。晉武平吳,還為秣陵,又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改臨江為江寧。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後又分置同夏縣。隋平陳,併三縣,置江寧縣,又置蔣州,後廢。大唐初,復為蔣州,尋廢為江寧縣。有鍾山、蔣山、石頭城、玄武湖、石頭鎮。
延陵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之。有季札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今晉陵縣是。又非隋之延陵,今丹徒縣即其地。
金壇有長塘湖。
晉陵郡東至吳郡二百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三十二里。西至丹陽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廣陵郡三百四十八里。東南到吳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西北到丹陽郡一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郡屈曲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戶十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十五萬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今理晉陵、武進二縣。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漢會稽郡之地。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晉武帝省校尉,以屬毘陵郡。其後東海王越嫡子毘封於毘陵,元帝以毘諱改為晉陵郡。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於常熟縣,故以為名。煬帝初州廢,又置毘陵郡。大唐為常州,或為晉陵郡。領縣五:
武進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進縣,即今縣是。中国古籍全录
晉陵本名延陵,漢改曰毘陵,後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北浦在東,北入於海。季札墓在今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義興漢陽羡縣故城在南。晉以周行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羡并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以表功。隋平陳,廢郡為義興縣。有太湖、滆湖、洮湖。荊溪,周處斬蛟於此。有君山、章山、國山。滆音核。
無錫漢舊縣。史記曰「太伯始居吳」,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龍山。
江陰晉曰既陽。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吳郡東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一十里。西至晉陵郡義興縣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晉陵郡二百里。東南到東海釗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吳興郡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五里。東北到常熟縣界三百二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九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戶七萬六千一百四十七,口六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三。
蘇州今理吳、長洲二縣。春秋吳國之都也。自闔閭以後,並都於此。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昔吳伐越,越子禦之於檇李,檇音醉。則今嘉興縣之地。檇李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置會稽郡。項羽初起,殺會稽太守殷通,即此,漢亦為會稽郡,後順帝分置吳郡。晉宋亦為吳郡,與吳興、丹陽為三吳。齊因之。陳置吳州。隋平陳,改曰蘇州;因姑蘇山為名。煬帝初,復曰吳州,尋為吳郡。大唐為蘇州,或曰吳郡。領縣七:
吳漢舊縣。有太湖、洞庭山,左傳吳師伐越,敗之於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後漢桓帝時,太守麋豹所建。後至晉內史虞潭改理焉。闔閭墓即虎丘寺。要離墓在今縣西。梁鴻墓在要離墓之北。
長洲有吳之長洲苑,因以為名。
常熟漢吳縣司鹽都尉署。吳平,割屬既陽縣。晉立南沙縣。隋改為常熟縣。中国古籍全录
嘉興春秋時,地名長水。秦為由拳縣,漢因之,吳時有嘉禾生,改為禾興縣。後以孫皓父名和,又改為嘉興。
海鹽本名武原鄉,秦以為海鹽縣。
華亭天寶中置,地有華亭谷,因以為名。吳陸機、陸雲宅,即此。
崑山漢婁縣地。本因吳之婁門為名。中国古籍全录
吳興郡東至吳郡三百一十里。南至餘杭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吳郡二百一十里。東南到餘杭郡鹽官縣界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晉陵郡三百三十二里。東北到吳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四十一里,去東京二千二十四里。戶六萬八千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萬一千四百七十九。
湖州今理烏程縣。春秋時屬吳,吳滅屬越,越滅屬楚,兼得古之防風國焉。史記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氏即防風國。罔音忙。秦為會稽、鄣二郡之境,漢亦同。後漢屬吳郡。吳分吳、丹陽二郡,置吳興郡。晉、宋、齊因之。梁末改為震州,後復為吳興郡。隋平陳,郡廢,後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東有太湖,一名震澤故也。震澤亦名具區澤。煬帝初,廢湖州,分其地入餘杭及吳二郡。大唐復置湖州,或為吳興郡。領縣五:
烏程秦漢舊縣。隋廢,東遷縣入。南有衡山,左傳云「吳伐越,至於衡山」,即此是也。
武康古防風國。輿地志曰:「漢烏程縣之餘不鄉地。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閒,吳乃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分餘不為永安,以協謠言。晉以平陽已有永安縣,故改此永安為武康。」有前溪、封山、禺山、青山。
安吉故鄣縣地。吳興記曰:「漢張角之亂,此郡獨守險助國,漢朝嘉之,故靈帝分縣南鄉置安吉縣。」
德清舊名臨溪。有吳光山,餘不溪,孔愉放龜於此。
長城有卞山、若溪,吳王闔閭使弟夫概居此,築城狹而長。晉武帝置縣,因以為名。縣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縣城也,今號為府頭是也。
餘杭郡東至吳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會稽郡一百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吳興郡百九十里。東南到洛思山,至會稽郡,總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五十六里,去東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戶八萬六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萬八千九十五。中国古籍全录
杭州今理錢塘縣。春秋越國之西境,越國西北至語兒,在今吳郡嘉興縣南,與吳分界。後屬楚。按周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殺其王無疆,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秦漢並屬會稽郡。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晉屬吳興、吳二郡地。宋、齊、梁因之。陳以為錢塘郡。隋平陳,置杭州;煬帝初州廢,置餘杭郡。大唐為杭州,或為餘杭郡。領縣九:ARTX.CN
錢塘漢舊縣。錢塘郡記云:「昔郡功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旬日之閒,來者雲集。塘未成,譎不復取,皆棄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藥用為最。
富陽漢曰富春。吳置東安郡。晉孝武改曰富陽。西有孫洲。
臨安吳置臨水縣,晉武更名。
於潛漢舊縣。有天目山、桐溪。
唐山
紫溪ARTX.CN
鹽官臨平湖。
新城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吳立為新城。
餘杭
新定郡東至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東陽郡一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餘杭郡界二百七十五里。東南到東陽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信安郡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東北到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九里,去東京三千里。戶五萬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萬二千三百八十九。
睦州今理建德縣。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又屬楚。秦為鄣郡地。漢為丹陽郡地。後漢以後並屬吳郡。梁陳為新安郡。隋平陳,廢郡,後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煬帝置遂安郡。有仙壇山。大唐置睦州,或為新定郡。領縣六:
建德漢富春縣地。有七里瀨。
壽昌漢富春縣地。
桐廬漢富春縣地。有嚴子陵釣臺。ARTX.CN
分水
遂安漢舊置新定縣,晉太康新改。
還淳
新安郡東至餘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遂安縣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縣四百九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涇縣二百九十三里。東南到新定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陽郡七百九十五里。西北到宣城郡涇縣界二百八十五里。東北到宣城郡三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戶三萬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十六萬四千三十二。
歙州今理歙縣。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後又屬楚。秦屬鄣郡。二漢屬丹陽郡。吳孫權分丹陽立新都郡。晉平吳,改曰新安,宋齊並因之。隋平陳,置歙州;煬帝初州廢,置新安郡。大唐為歙州,或為新安郡。領縣四:
歙漢舊縣。
休寧晉海寧縣,隋改名。
黟漢舊縣。林歷山,四面峻險,吳時山越所保,賀齊破於此。黟音伊。
婺源
會稽郡東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東陽郡四百八十里。西至餘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東南到臨海郡五百里。西南到東陽郡四百八十里。西北到餘杭郡一百三十里。東北到浹江海際三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戶八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口五十二萬九千六百七十四。
越州今理會稽、山陰二縣。春秋時越國之都,至周顯王時,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猶保之,而臣服於楚。秦屬會稽郡,漢因之。後漢順帝徙置會稽郡。時陽羡人周喜上書,分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順帝永和五年,馬臻為太守,創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其隄塘,周迴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餘頃。會稽記云:「創湖之始,多淹宅,有千餘人怨訴臻,遂被刑於巿。及遣使按履,總不見人籍,皆是先死亡者。」晉為會稽國。宋為會稽郡,嘗置東揚州,理於此。尋罷州。齊因之。梁又加置東揚州。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越州,尋復為會稽郡。大唐為越州,或為會稽郡。領縣六:
會稽漢舊縣。禹葬會稽,即此地也。有會稽山、禹穴、鏡湖、若耶溪、雷門。
山陰漢舊縣。越絕書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蘭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作。
剡漢舊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廢。有天姥山、剡溪。嵊,時證反。
蕭山國家初置永興縣,後改焉。
餘姚漢舊縣。又有漢上虞縣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諸暨漢舊縣。越王允常居。
餘姚郡東至海中黃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臨海郡寧海縣,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會稽郡餘姚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會稽郡餘姚縣界海際,水行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海中鋸門山四百里,與臨海郡象山縣分界。西南到睦昭嶺一百七十里,與會稽郡剡縣分界。西北到會稽郡界一百七十里。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從海際浹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檢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五十里。戶四萬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萬七千五百六十。
明州今理鄮縣。本會稽郡之鄮縣,鄮,莫侯反。大唐開元中,分置明州,或為餘姚郡,以境內四明山為名,領縣四:中国古籍全录
鄮漢句章縣故城在今縣西,鄞縣故城在今縣東南。越王句踐平吳,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鄞音銀,亦漢鄮縣地。
奉化
慈溪中国古籍全录
翁山
臨海郡東至海際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百五里。西至縉雲郡四百里。北至會稽郡五百里。東南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蒼山足七十里,極大山。西北到東陽郡六百一十二里。東北到當郡象山縣東鋸門山四百六十里,極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戶五萬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三十二萬四千九百六十一。
台州今理臨海縣。春秋及戰國時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東甌之境。武帝時,閩越圍東甌,徙國於江淮之閒。其地屬會稽郡東部都尉。理於此。後漢亦屬會稽郡。吳置臨海郡。晉宋齊梁皆因之。隋平陳,郡廢,屬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台州。因天台山為名。或為臨海郡。領縣六:
臨海漢回浦縣地,後為章安縣。吳分章安置臨海縣。
始豐吳初置始平縣,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有天台山。
樂安晉永和三年分始平南鄉置。ARTX.CN
寧海晉置。
黃巖
象山
縉雲郡東至臨海郡四百里。南無處可至。西至……北至東陽郡二百五十八里。東南到永嘉郡三百里。西南到……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百里。戶四萬二千二百,口二十五萬二千。
處州今理蒼縣。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甌越之地。晉分置永嘉郡,宋齊因之。隋平陳,改為處州;後煬帝初,復置永嘉郡。大唐改為處州,或為縉雲郡。因山為名。領縣五:
蒼有蒼山、惡溪、石門山、瀑布水。
松陽吳舊縣。中国古籍全录
縉雲有縉雲山。
遂昌
青田
永嘉郡東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長樂郡,水陸相乘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縉雲郡二百六十七里。北至臨海郡五百里。東南到橫陽縣界將軍嶺,去縣二百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橫陽縣三百五十里。西北到縉雲郡三百里。東北到臨海郡泛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三十七里。戶四萬二千二十八,口二十萬五千三百十四。
溫州今理永嘉縣。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二漢為會稽郡之東境。晉為臨海郡地,明帝分屬永嘉郡,宋以後因之。隋平陳,廢永嘉郡,煬帝初又屬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分置溫州,或為永嘉郡。領縣四:
永嘉漢冶縣地,後漢改為章安,後又以章安東甌鄉為永寧縣。初漢惠帝立越東海王搖於東甌,即此。隋改名。中国古籍全录
橫陽舊曰始陽。
安固吳曰羅陽,後曰安陽,晉改名。
樂城晉孝武帝置。
東陽郡東至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縉雲郡二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臨海郡六百一十二里。西南到縉雲郡松陽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百八十里。東北到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三十五里。戶十四萬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七十萬七千四百二十七。
婺州今理金華縣。春秋、戰國時並越地。秦屬會稽郡。二漢置會稽西部都尉。理於此。吳置東陽郡,晉、宋、齊皆因之。梁、陳置金華郡。隋平陳,置婺州,以當天文婺女之分為名也。煬帝初州廢,置東陽郡。大唐為婺州,或為東陽郡。領縣六:
金華漢烏傷縣地。後漢末,分為長山縣。有長山、金華山、龍山、赤松澗。
義烏漢烏傷縣。
永康漢烏傷縣地。
武義吳赤烏八年,置武義縣。
東陽有東陽山。
蘭溪
信安郡東至東陽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縉雲郡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陽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三百一十里。東南到縉雲郡一百六十六里。西南到建安郡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陽郡界二百一十九里。東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四里,去東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戶六萬七千三百二十九,口四十二萬九千一百六十二。
衢州今理信安縣。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平輔公祏,廢之。垂拱二年,復置衢州,或為信安郡。領縣六:
信安漢太末縣地。後漢末,分置新安縣。晉改名石橋山。晉王質爛柯處。有泉嶺山,在縣南二百里。漢朱買臣云:「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ARTX.CN
須江江郎山,發地如,有三峰。
龍丘秦漢太末縣也。
常山
盈川
玉山有玉山嶺。
鄱陽郡東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臨川郡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擔石湖,中流為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潯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南到信安郡須江縣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縣城子橋中百六十里。西北到潯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北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戶四萬三千一百四十九,口二十三萬九千三百八十八。
饒州今理鄱陽縣。春秋時楚之東境,後屬吳。楚昭王時,吳伐楚取番,是也。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主孫權分置鄱陽郡。初理鄱陽縣,後徒理吳芮故城。晉、宋、齊因之。梁置吳州,陳廢。隋置饒州,以其產物豐饒。煬帝初,置鄱陽郡。大唐復為饒州,或為鄱陽郡。領縣五:
鄱陽秦番縣。有番江,又有漢鄱陽縣故城在東。
餘干漢餘汗縣。汗音干,越王句踐之西界,所謂干越也。
樂平吳舊樂安縣。
浮梁
弋陽吳舊葛陽縣,隋改為弋陽。有弋水。
潯陽郡東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蘄春郡五百九十三里。東南到鄱陽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蘄春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去東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戶二萬六千五十八,口十四萬八千九百二十七。
江州今理潯陽縣。禹貢荊揚二州之境。禹貢揚州曰「彭蠡既瀦」,荊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東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鎮之北,彭蠡在其東也。江水西自江夏郡永興縣流入。尚書禹貢曰「九江孔殷」,孔安國注云:「江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按張須九江圖云:「九江參差,隨水勢而分。其閒有洲,或長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別於鄂陵,終會於江口。一云白烏江,二云白蚌江,三云烏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甽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隄江,九云廩江。」潯陽記云:「九江在潯陽郡北,五里名曰烏江,遠則百餘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餘里合流。」則彭蠡以東為揚州,九江以西為荊州。春秋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廬江、章二郡地。晉初屬廬江、武昌二郡,後割荊揚二州而置江州,初理章郡,後理於此。後又置潯陽郡。宋齊亦為潯陽郡,皆置江州。領郡九,理於此。中流襟帶,常為重鎮。隋置九江郡。大唐改為江州,或為潯陽郡。領縣三:
潯陽潯,水名也。漢舊縣在江北,今蘄春郡界,晉溫嶠移於此。隋改為彭蠡縣,又改為湓城縣。有湓水、浪井、彭蠡湖、雲廬山。今縣南楚城驛,即舊柴桑縣也。又有蒲塘驛,即漢歷陵縣也。王莽改為蒲亭。今驛前有敷淺原,原西數十里有博陽山。宋武帝大破盧循於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彭澤漢舊縣,梁置太原郡,領晉陽等四縣。隋並廢之,置龍城縣,尋即改為彭澤。有馬當山、楊葉洲。
都昌漢彭澤縣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晉將劉毅為盧循所敗之處。
章郡東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廬陵郡五百三十里。西至長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千七百里。東南到臨川郡二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潯陽郡三百三十五里。東北到鄱陽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二百十一里。戶五萬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
洪州今理南昌縣。春秋、戰國時並屬楚。秦屬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淮南國。漢高帝分淮南國置章郡,今南康、廬陵、宜春、鄱陽、潯陽、臨川、章郡地,盡屬漢章郡。吳芮為長沙王,兼得其地。後漢亦為章郡。晉因之。東晉嘗置江州。理於此。宋齊以後並為章郡。隋平陳,廢郡,置洪州;煬帝初廢州,置章郡。大唐為洪州,或為章郡。領縣六:
南昌漢舊縣。隋改為章縣。有鍾陵、龍沙。ARTX.CN
高安漢建成縣。
豐城漢南昌縣地。吳分置富城縣,晉太康元年,改為豐城。晉張華於此得古劍。
新吳漢靈帝置。
武寧吳置新安縣,晉更名寧縣,今曰武寧。
建昌漢曰海昏,昌邑王廢後遷於此,故城見在。有楊柳津、上遼津,後漢艾縣也。
臨川郡東至鄱陽郡餘干縣三百二十里。南至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章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南到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里。東北到鄱陽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一十二里,去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戶二萬八千五百七,口十七萬一千九百二十。
撫州今理臨川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臨川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撫州;煬帝時州廢,置臨川郡。大唐為撫州,或為臨川郡。領縣四:
臨川後漢臨汝縣,隋改為臨川。中国古籍全录
南城漢舊縣。有五章山。ARTX.CN
崇仁梁置巴山郡。
南豐
廬陵郡東至臨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康郡四百二十四里。西至衡陽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章郡五百三十里。東南無路可到。西南到桂陽郡九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臨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戶三萬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五。
吉州今理廬陵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孫策分置廬陵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吉州;煬帝初州廢,置廬陵郡。大唐為吉州,或為廬陵郡。領縣五:中国古籍全录
廬陵漢舊縣。有吉陽水。
太和舊東昌、西昌二縣地。
安福吳置安城郡在此。隋廢郡,改為安福。
新淦漢舊縣。淦,沽濫反。
永新
宜春郡東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廬陵郡三百一十里。西至長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五百二十五里。東南到廬陵郡三百十一里。西南到長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長沙郡五百二十六里。東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八十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戶二萬九千三百九十一,口十五萬三千八百二。
袁州今理宜春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安成郡,晉宋齊以下皆因之。隋平陳,置袁州;煬帝初州廢,置宜春郡。大唐為袁州,或為宜春郡。領縣三:
宜春漢舊縣。晉改曰宜陽,隋復舊。
萍鄉漢宜春縣地。萍,浦丁反。
新喻漢宜春縣地。
南康郡東至建安郡隔絕黃土嶺一千八百二十里。南至海豐郡隔越參溪嶺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陽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廬陵郡四百二十里。東南到潮陽郡界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興郡隔大庾嶺七百里。西北到桂陽郡一千四十四里。東北到臨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十六里,去東京三千四百里。戶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二,口二十萬七千九百九十二。
虔州今理贛縣。贛,姑濫反。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屬廬陵郡。及晉平吳,置南康郡。宋為南康國。齊、梁、陳皆為南康郡。隋平陳,置虔州;煬帝初州廢,置南康郡。大唐為虔州,或為南康郡。領縣六:
贛漢舊縣。有章水、貢水合流,故曰贛。
雩都漢舊縣地。
虔化漢贛縣地。昔漢閩越反,漢使諸校屯梅嶺,即今縣界。
大庾有大庾嶺,一名塞上嶺,即五嶺之一。昔漢時呂嘉反,漢軍伐之。監軍姓庾,城於此,故謂之大庾嶺,劉嗣之南康記云:「昔漢楊僕討呂嘉,出章郡,下橫浦,即今縣西南,故橫浦廢關見在此。」
信豐
南康漢曰南野縣。
建安郡東至縉雲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長樂郡七百二十里。西至臨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郡千一百里。東南到長樂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臨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陽郡二千三十里。東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東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戶二萬一千四百五十九,口十四萬二千一百六十四。
建州今理建安縣。本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會稽郡。後漢因之。吳分置建安郡,晉、宋、齊、梁並因之。陳屬閩州,後又屬豐州。隋平陳,屬泉州;煬帝初,屬閩州,尋置建安郡而屬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為名,或為建安郡。領縣六:中国古籍全录
建安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有武夷山。
浦城
邵武中国古籍全录
建陽
將樂
沙
長樂郡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界。東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東北到永嘉郡水路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三十三里,去東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戶三萬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福州今理閩縣。亦閩越地。秦為閩中郡。漢高帝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於此。武帝時,閩越反,滅之,徙其人於江淮閒,盡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地,蓋以越王冶鑄為名。屬會稽郡,又名其地為東冶縣。後漢改為侯官都尉,屬會稽郡。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此為南部都尉。東部今臨海郡是也。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後又改為豐州。隋平陳,改為泉州;煬帝初州廢,復改為建安郡。大唐初為建州,後此置泉州,移建州於建安縣置。後此復為閩州。移泉州於晉江縣。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或為長樂郡。領縣八:
閩閩越王無諸都東冶,即此。漢東冶縣,後改曰東候官。
候官
福唐
長樂
連江
長溪中国古籍全录
古田
尤溪
清源郡東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遊縣一百五十里。東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皁洋村一百里。東北到長樂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二百一十六里,去東京五千四百十三里。戶二萬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萬四千九。
泉州今理晉江縣。秦漢土地與長樂郡同。晉為晉安郡,宋齊以後因之。自隋以來屬泉州。大唐神龍以後,始移置泉州於此,或為清源郡。領縣四:
晉江
南安吳置晉安縣,晉置晉安郡在此。
莆田莆音蒲。
仙遊
漳浦郡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十里。西至潮陽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百里。東南到黃如江一百里。西南到廢懷恩縣界一百里。西北到石溪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清源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東京六千五百一十里。戶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中国古籍全录
漳州今理漳浦縣。歷代土地與長樂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為漳浦郡。領縣三:中国古籍全录
漳浦
龍溪
龍巖近置。中国古籍全录
臨汀郡東至清源郡龍溪縣一千四百五十里。南至潮陽郡程鄉縣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縣九百里。北至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南到漳浦郡廢懷恩縣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陽郡程鄉縣界八百里。西北到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北到長樂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三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戶五千三百三十,口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五。
汀州今理長汀縣。歷代土地舊與長樂郡同。大唐開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或為臨汀郡。領縣三:
長汀
龍巖近為沙縣。
寧化
潮陽郡東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至海豐郡海豐縣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一千五百六十七里。東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潮陽縣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內程鄉縣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六百六十七里,去東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戶一萬三百二十四,口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四。ARTX.CN
潮州今理海陽縣。亦古閩越地。秦屬南海郡,秦末屬尉佗。漢初屬南越,後亦屬南海郡。後漢因之。晉置東官郡,又分置義安郡。宋齊因之。梁置東揚州,後改為瀛州,及陳而廢。隋平陳,置潮州;煬帝初,置義安郡。大唐復為潮州,或為潮陽郡。漢揭陽縣地。領縣三:
海陽
潮陽
程鄉
風俗揚州人性輕揚,而尚鬼好祀。每王綱解紐,宇內分崩,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爭。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吳、晉、宋、齊、梁、陳皆緣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閩越遐阻,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漢武帝時,東越王數反。朱買臣上言曰:「故東越王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後,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今雖閭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蓋因顏、謝、徐、庾之風扇焉。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