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何以为善?恶是人的本性,善乃人伦教化。
人本质上只是一个名词,没有意义的名词,而是后人为了区分事物的一个叫法。如同木头,如果前人把“人”叫做“木头”,今天的我们说的“人”也就是“木头”了。
人是一种动物既是动物就有动物的属性,最基本的就是生存欲望。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物物相克。
今天提倡的善,是自然界的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进阶阶段。今天之所以还有盗贼、杀戮等违法行为,乃是人伦教化的失败
儒家提倡“仁”出发点就是对人性进行教化,法家提倡的“法”出发点就是对人性的恶进行约束,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让我们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生存,“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在《道德经》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思想。
民风酿政道,政道生民风。
秦国用商鞅并获成功乃是民情所致。商鞅在渭河边处决700多人的私斗时,秦孝公也很担忧,如此大的决杀,会不会引起秦国民众动荡。商鞅说“其他国可能会动荡,甚至覆灭,为秦国不会,这样是秦国的民情可以包容,秦国的经得起这样的动荡”因为那时的秦国已经风雨飘摇,民都有迫切的改变的愿望。
在整个秦帝国时代,百姓都是比较崇尚武力的,民众是闻战而喜。
到了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会趋于平稳,为维护统治和降低社会矛盾而提倡的“儒”。
直到今天仍然是“儒”的时代,今天也的确需要儒的教化。
但是应该知道的是提出不同的方略都是为了管理而已。
在政生民风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民风,也该学习这样的民风,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这个目的性。
现在有很多呼声说要教育回归国学(现在说的国学一般都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甚至神话国学,国学是万能的,或者换句话说学了国学是我们攀比的谈资,吹牛的资本。
当然熟读国学可以吹牛,可以提升某些方面的竞争力。但是国学不是万能的,甚至太过信任国学会使人偏激,不能全面的理解人性。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我们在教育里教学的内容,我们认真教学和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社会的思潮,理解社会大环境的社会活动的原因
除此外,我们可以学习更多方面的思想。我们在学校就学了马克思主义,而排斥其他哲学思想,或者在升学的压力下无心学习其他的思想。
在此我们家庭教育就应该补上这一课。
我是在大学才看了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原来还有这样的看问题的角度,原来人还可以这样两面性。
在大学很喜欢郎某平的文章,很赞同他的观点,可是现在看看又觉得无趣。认为有些是为了迎合需求而写的一些东西。
大清的李鸿章,我在学生时代,就觉得他生来就是汉奸,怎么我都明白的事情,他怎么就不明白呢?
现在在看一下关于李鸿章的书,才更加的全面的认识他,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后来我反思,我接触的太迟了,因为之前我学习的传统的知识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去动摇了。
这就造成了我们学生不能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问题。
我记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想与做》,当时完全不能理解说的东西,如今看来,真是感慨万千。这个不是我们时时刻刻在面对的事吗?
我们为什么经常有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个能怪学生吗?这个是人性的必然。能考高分,还能有很强的实操能力,是少之又少。
赵括就是高分低能的代表。自古就有,不是说现在的升学制度才有的。
也有很多声音,说外国的教育制度如何的好,如何的先进。我也不赞同。
人性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时我们羡慕外国的事物,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得不到,而雾里看花,所以觉得美罢了。
现在很多妈妈都在追求外国奶粉,外国奶粉才是安全的健康的,真的如此吗?会不会有商家的利益驱动才宣导出来的结果呢?
由于不了解才有欲望,因为太了解而失望。
在学生时代对问题的剖析有限,会跟随课本走,跟随大众走,然后慢慢的淹没掉自己,趋于平庸。
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全面的,健全的人格,有独立思想人格的人。
如在学校学习了一篇课文,老师讲解了课本的知识后,我们家长能不能帮助孩子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去看这篇文章的人物。
先不说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前提是自己的有自己的观点。
人为什么聪明,就是能从不同常人的角度是去看问题。
思维也是可以训练的
精彩从小开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