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国学 >>
国学博览 >> 道德经注解(二十五):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注解(二十五):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国学经典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1155次 更新日期:2020年9月25日 >>
进入社区
国学经典名句500句及译文
道德经注解(二十五):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chì);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善于行走的人,在地上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话中不会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使用筹策,善于关闭,找不到打开的地方,善于结绳作约的人,打出来的结难以找到如何解开的办法。所以圣人常善于救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时常善于救物,就不会轻易扔弃物品,这就称为袭明。善于为人的,不喜欢作别人的老师,不善于为人的,喜欢看人的天资。不要总是想着当人的老师,也不要热衷于别人的天赋,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反而不会是那么聪明,这才是真正的机要之处。
【注】这里用现代文极难解释得清,人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有极大的区别,早先人并非是指“人类”,而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阴符经有云“天性,人也”,这里的善为人,代表的是天性之中最贵者,域中有四大,人居之其一。

道德经注解(二十六):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知其雄壮,而守着其阴柔的地方,为天下的源头,时常守着而不离开,就能复归于婴儿。知其白,而守其黑,为天下统一的规范,时常符合而不偏离,能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而能守其辱,为天下的收藏之所,时常遵循而充足,能复归于朴实厚重。朴分散开来,便能作为器用,圣人用之,便能为官长,所以真正大的约令并不是分割开来的。
阴阳之道变化无穷,万物皆有阴阳在其中,欲使一方强旺,不但要理解阳性的一面,还需要的就是守着阴性一面的变化,为天下式者,抱一之道,抱一便是“知其白,守其黑”,时时如此而不偏离,便能回复到无极的状态。人如能守得其辱,便能逐渐充足,亦可将其割而为用,便为成了官长,可施约制令,行于天道之中。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