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必读书目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真的要从学习的角度来考量,“七经”的提法比“四书五经”体贴得多,负担也轻一些: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
成年人的学术取向的读经,一个建议的读法:
预备和热身阶段:
没有文献学和经学史基础的话,过一遍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豆瓣),再配孙老师编的中国古文献学文选(豆瓣),加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豆瓣)。《简编》精读一遍就差不多了。《文选》则是让读者接触到比较完整的原典选段。《概要》的文献学本位色彩更浓厚,毕竟读经书免不了要接触目录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不妨押后读,或者碰到疑问了备查。
如果前面俩都不耐烦读,直接看吕思勉经子解题(豆瓣)或屈守元经学常谈(豆瓣)。看完马上开刷经书,不要迟延。
四书阶段(经和注都可以读,但是一定先读完经再读注):
先读论语,杨伯峻:论语译注(豆瓣),其实我倒是蛮推荐试试这个的宋刊论语(豆瓣)。
次读孟子,杨伯峻:孟子译注(豆瓣)。加四书章句集注(豆瓣)
大学、中庸可以单独读,也可以后边上了礼记一块读,。
具备成熟三观并且受过当代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孝经已经严重不匹配这个阶段的心智发展,强读会有逆反心理,以后择机徐徐读之。

尔雅相当于GRE词汇表,成人读经刚上手的话,不宜将尔雅当成经书读。等七经都念完了最后看,省力。
五经阶段(重点读经文,汉魏古注有余力可以看看)
快速刷五经正文,一般根据上手难易程度的高低,遵循这个顺序: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春秋经单独拈出来是没法读的,必须配传)用当代人的普及注本就行。在排名最高的答案中已经列出来了,都很合理。上述顺序适用于没有特殊喜好的情况。如果个人有特别好奇或者喜爱的经书,可以优先读,不要囿于上述顺序(比如有同学一直想学易,不妨先读)
程俊英:诗经注析(全二册)(豆瓣)凑合……
周秉钧:尚书易解(豆瓣)
黄寿祺:周易译注(上下)(豆瓣)
王文锦:礼记译解(全二册)(豆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豆瓣)
这时候已经读完了七种经书的正文,要装13已经够够的了,而且也大致知道了经书讲了些啥。接下来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广,一种是深。
要不要兼修仪礼、周礼和大戴记,要不要兼修公、榖,个人认为应该在读完七经之后再考虑。大戴记应该在礼记、仪礼和周礼之后读,榖梁也最好在左传、公羊之后读。
准备为进阶读经做准备:
讲究广的话,把经书当先秦史到秦汉史的思想史史料来读,知道经书能不能为本人的研究所用,能用的话用哪些内容。把前述七经的汉魏古注都刷一遍。读本请自己凑。大陆已出版的合适的经注本(就是仅有经文和注文,而且字大,装订严实,易于购买)不好找,台版有一些。一定请亲自到图书馆库本室去手翻原书,再决定要不要用这个读本。
讲究深的话,读完了七经,应该已经心里有数自己和哪一经气质和趣味最为接近了,这种读法是专治经学的路子。选一种经,熟读该经古注,再把该经的唐疏给刷完。能刷完一种唐人义疏(所谓唐疏其实是南北朝义疏的底子,唐人编辑而已)的同学,才是真的稍微进了读经的大门。那时候会产生新的问题,但已经是针对某一经而产生的特殊疑问,不具备普适性,就不在这个答案里讲了。
在这个系列四部要籍选刊里自选一种或几种(利益声明:本人不是这书的编辑。这书我自己用过,确实适合阅读而非查阅。中华所出那种大厚册缩印本是读经读得很熟的人搞研究查阅用的。)爆唐疏。
不敢直接读白文的话,北大出的这套书:毛诗正义(三卷本)(豆瓣)可以持用。不要歧视平装简体,而且可以当句读改错习题集。
上古出的那套十三经注疏(平装)就算了,低级错误很多,用纸惨白耀眼,颇损目力。
我尝试回答一下。今晚应该写不完。写哪算哪,回头有时间继续补充。
就像前面有答主指出的,这个其实和个人的知识积累有关,这个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我也只是就我所见到的各书的注本说说我的想法,难免深浅不一。而且我读书少,肯定有很多优秀的本子我没说到,欢迎各位指正。我说的也不是最佳顺序,只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一个顺序。另外,题主说的是四书五经,不过我顺带就把十三经都说一下吧。
首先,有三套书需要说一下。一个是《十三经注疏》,这个不用说了,想比较好的了解诸经,这个肯定要看。一个是中华书局近些年出的“清人十三经注疏”,这套书总体来说选的都还不错,是清人经学研究中的代表作,完全有读的价值。还有一个是上古出过的一套《十三经译注》,这个前面也有答主提到。这个在经书的译注本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过这套书我没看过,不敢妄言。
1、四书
相对来说,四书比较容易上手。一方面,它们主要是讲比较容易理解的义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之前对《论》、《孟》也有一些接触。
《论语》。这本书的注本很多,我推荐两种: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稍微补充一下的是,关于前者,有些人觉得太简单,不屑于看,这个看法多少也有点过。其实里面还是有些很好的见解的。比如杨先生理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我个人觉得就比较有道理。另外,还有杨树达的《论语疏证》。这个书的好处是把《礼记》等书中和《论语》有关的段落都给摘了出来,放到一起。这样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论语》和其他文献的关系以及《论语》在儒学中的地位。当然,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也很好,不过这就是更进一步的追求了。
《孟子》。首先还是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焦循的《孟子正义》。这个书带有集解的性质。如果要研究相关问题,这是个必读书。不过这本书因为旁采众说,而且随文释义,训释详尽,所以如果兴趣不大的话,也许会觉得冗长难读。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性的读读了。
《中庸》、《大学》。这个我觉得直接读《四书章句集注》就好。其中《论》、《孟》的部分也应该读一下。前面有答主说,这两个可以放到《礼记》里一起读,这个我不赞成。因为从《五经》到《四书》不仅是文本的变化,实际也是学术的变化。《中庸》、《大学》被独立出来,和宋代学术的发展关系密切(比如对形而上学的追求等等,这个各位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展开了),你看《礼记》里的这两篇和看《四书章句集注》里的这两篇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宋学重义理的面貌。四书本来就是宋人提出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还是看一下《四书章句集注》比较好。
至于说这四种的顺序,我觉得还是先看《论》、《孟》,后看《大学》、《中庸》比较好。前人对此有一些说法,前面也有答主提到。但是我们的知识结构、所处环境毕竟都与古人不同,这些文本对我们的意义也与古人不同。相比之下,《论》、《孟》我们更熟悉一点,参照杨伯峻等先生的注释也更好理解,理应由此入手。
2、《诗经》
《诗经》我们之前也有过一些接触,主要是其中的《国风》和《小雅》部分,这些读起来会比较容易。不过《大雅》和《颂》相对要困难一点,不仅是没接触,而且它们的文辞相对难懂,离我们的生活又比较远。关于《诗经》,我个人推荐程俊英、蒋见元以及李山的注本。前者注释比较详细,而且对各家说法收集的也比较多,后者则对诗歌的背景、意义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讨论。当然,像程俊英等人的本子因为写的比较早,难免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不太合适,而且对马瑞辰依赖较多,但马氏实际也不是特别可靠。古人的话,朱熹的《诗集传》也是要读的。这个本身见解就很好,而且把这个和毛传郑笺一比,汉学和宋学的分野就明白了。另外,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很值得看。这部书比较偏重《诗经》的艺术层面,而这正是古人注释、讨论《诗经》时关注比较少的。
3、《尚书》
《尚书》这个书的情况有点复杂。因为其中有一个伪古文的问题。所以很多人注《尚书》的时候只注释其中的今文部分。但古文部分虽然出于后人伪造,却毕竟在古代通行了那么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读一下。关于《尚书》的注本,最详尽的就是顾颉刚、刘起釪的《尚书校释译论》。这个书做的很详细,不仅注释很细致,而且对一些相关问题也有很好的讨论。不过其中只有今文的二十八篇。曾运乾的《尚书正读》、周秉钧的《尚书易解》注释简明扼要,屈万里的《尚书集释》、杨筠茹的《尚书核诂》注释精当,屈书对相关问题也有很好的讨论,不过不足之处是这些也只注了今文的部分。
4、《周易》
我自己比较推荐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和陈鼓应的《周易今注今译》。这两部书都比较详实,相对比较客观,对一些相关问题也有所涉及,在一些关键点上往往也能提出比较好的解释。另外,高亨先生离传解经的观点虽然比较独特,不过我觉得也是有读的价值的。再有就是朱熹的《周易本义》也很重要,比如对大衍之数五十那段的解释我觉得就很好。
5、《春秋》三传
《左传》当然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如果要再进一步了解,可以看日本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另外,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如果精力允许的话,建议一起看。《公羊传》可以参考刘尚慈的《春秋公羊传译注》,这部书大体注释、翻译都比较准确。当然,限于篇幅、阅读对象等因素,这部书更多的是随文释义,对三科九旨等微言大义阐发的不多。《谷梁传》的话,今人注本我只见过上古的那个。另外,傅立朴的《春秋三传比义》也可以看看,毕竟他把三传的相关内容放到一起,省了些翻检之功。
6、三礼
王文锦的《礼记译解》不错。其他两种我没看过今人的注本,不敢妄加评论。顺带说一下,有学者认为清人的三礼注释除《周礼正义》外都不好。不过我觉得孙希旦的《礼记集解》还是不错的,对一些问题的讨论的还是有价值的,有些见解也很通达。
7、《孝经》、《尔雅》
《孝经》我也没看过今人注本。《尔雅》的话,周祖谟的《尔雅校笺》挺好的。
关于阅读顺序,我觉得这个也没有一定之规。我自己读的时候也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的。大致来说,《诗经》、《左传》、《礼记》、《尔雅》、《孝经》可以先读,其余的则可以晚一些读。前者或者相对比较易读,或者可以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公》、《谷》就要在《左传》之后读。
另外,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排序,周予同先生认为是按照六经的难易程度排的,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可能有些人觉得就要按这个顺序读书。不过这种解释并无依据,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有力反驳。我个人觉得,这个排序还是解释为六经的经典化顺序比较妥当一点。
大致就是这样。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